(一)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飞禽归巢的动物本能,这是古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可以将信条系在鸽子的脚上放归回巢以将信息带回。古代通信效率低不方便,一些聪明的人就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它,以提高送信速度。我国是养鸽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
(二)烽火狼烟
西周时期采用“烽隧”作为防备边疆外敌的联络信号。《周礼》有记载,从腹地到边疆的路途中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绵延不断,烽火台上设有桔槔,桔槔一头连接有装柴草的笼子,遭遇外敌入侵时,烽火台接连点燃烽火向内传递入侵信号。夜间预警,守台人通过高举点燃柴草的笼子来向临近烽火台传递警报,称为“烽”;白天守台人通过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冒出浓烟来传递警报,谓之“燧”。由于燃烧薪草散发的烟有一定局限性,不够直和远,古人做了改进,改用晒干的狼粪代替,以使散发的烟直而不弯不散,以便远远就能望见,因而又叫“狼烟”。周朝时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也由此而来。可见,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传递系统。
(三)驿站
驿站在古代是官方服务机构,早在西周时期,为了加强与诸侯之间的联系,周王要求在道路上每隔30里设置一个驿站,用以传递官府文书,运送货物及接待来往官吏。《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指孔子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信息传播得更为迅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邮驿通信系统已经相当完备且高效。
到秦汉时期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邮驿制度,尤其是在汉代,文书被分为不同等级,按照等级由专人、专马依照规定的时间、次序配送,文书的收发要做好登记,标注好时间。进入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展到空前的高度,唐朝时期,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直达边疆地区,开通了完备的官邮交通线。《大唐六典》有载,唐朝邮驿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全国有1639个驿站,从事驿务的专职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邮驿又可分为三种:陆驿、水驿、水陆兼并。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
(四)钟鼓(www.xing528.com)
钟鼓传信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小雅·鼓钟》中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周幽王。苏轼的《望海楼晚景五绝》中“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可以说,钟鼓传信的方式便捷、声音洪大、节奏有力,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很长。后世钟鼓在信息传递中应用更为广泛,比如确定时辰,寺庙通过敲钟打鼓来报时,更夫也主要是通过敲钟打鼓来报时的。《唐六典》记载唐代长安东市开市要在日中击鼓三百下。
北京钟楼(图片来源:摄图网)
(五)旗帜
旗语通信是指通过挥舞或悬挂不同样式和不同色彩的旗帜来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史料记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旗帜的使用,兵书《六韬·虎韬》中有“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说明旗帜在古代军队作战中已被采用;而三国时期,《太平御览·诸葛亮军令》中记载:“闻擂鼓音,举白幡绛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斩。”表明旗帜在战船上已被应用。旗语通信分为旗号通信和手旗通信,其信号传递隐蔽性比较好,但是范围有限,在现代军事通信中成为辅助通信手段。
(六)信炮
信炮是在军事行动中,按事先约定鸣放的号炮。在史料记载中,我国军事上使用的火炮在南宋及元朝发明,火炮的声响大,影响范围广,在军事中也用于信号传递。在明代,明军中有一类兵种“塘报骑兵”,专门执行防范偷袭、探查敌情、汇报信息等任务,当军队离开营寨出军之后,塘骑就要外出侦察。塘骑以塘为编制,每个塘五人,这五人在侦察时不能离开彼此的视线,同时,每人都要装备信炮,以便遭遇突发事件时给军队报警。[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