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早期信息传递方式:身与物并用

古代早期信息传递方式:身与物并用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杨海军先生曾对早期人类信息传递进行过总结,他归纳出人类主要的两种信息传递方式:借身体进行传播和借物进行传播。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进入商品社会,出于营销目的,行商走街串巷,通过吹、拉、弹唱吸引客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营销信息传播工具。

古代早期信息传递方式:身与物并用

学者杨海军先生曾对早期人类信息传递进行过总结,他归纳出人类主要的两种信息传递方式:借身体进行传播和借物进行传播。借身体进行传播包括拟态与手势语、身体彩绘与文身等,借物进行传播包括结绳、刻木、狼烟、钟鼓等。

(一)借身体传播

1.拟态与手势语

语言使用之前,甚至在人类使用语言后但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拟态与手势语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递特定信息给受众的最实用、最高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当猎人们发现狩猎对象时,要保持隐蔽静音,就需要借助手势语互通信息;当一个人遇到野牛群时,就会跑到附近高地,双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动作,以通知全体成员围猎。狩猎中的手势往往都能直观地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比如遇到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猎手会高举双手,食指伸直;如果发现的猎物是长颈鹿,则猎手会中指弯曲,其余四指伸展;斜举手臂,则表明发现了鸵鸟,长手臂象征鸵鸟的长颈。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

2.身体彩绘和文身

彩绘是指在人的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在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经常可以找到作为彩绘颜料的赭石。彩绘的习俗在一些民族中一直流传至今,在端午节期间,有些少数民族习惯于将牙齿染成黑色或在头面、手腕等处涂雄黄或画符。文身是指在人体皮肤上刺各种花纹的装饰,文身的起源也很早,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剪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1]文身的习俗在我国也广为流传,古代犯人流放前要行黥刑,即面部赤字。黎族女子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有了情人就需要情人亲手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

3.人体饰物

考古发现,早至旧石器时代后期,我国先人就开始将钻孔的兽牙、海蚶子壳、石珠、小砾石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物品用绳子串起来作为成串饰品。古代饰品种类繁多,从上至下大体可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脚饰等等。这些饰品除了点缀装饰之外,还可以传递出重要信息,如以发型、发饰区分民族、年龄、婚姻状态等。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般将头发盘结成锥形,结于额前或背后。不同饰物可以区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特性,通过不同饰品的组合搭配还可以传递特定的思想和文化信息。

(二)借物传播(www.xing528.com)

1.结绳

在文字还没有诞生并普及前,结绳记事是一种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且在古代历史中被广泛和长期运用,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在史书中有不少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北史》提道:“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西藏珞巴人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生活在台湾的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云南独龙族人单独出远门,都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

2.刻木

在文字普及之前,符号是一种常用的信息传递工具,刻木记事就是充分利用符号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后期发展演变中,刻木为记的习俗逐渐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被得到发展和延伸,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逐渐成为现代商标的渊源。史书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岭外代答》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云南腾越州志》也提道:“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3.击鼓

信号鼓是古代一种常见的信息传递工具,我国汉族常有“击鼓传花”的游戏。战场上,也经常采用擂鼓的方式传递出征信号和提升士气。每逢年节,我国基诺族善使牛皮木鼓,鼓声一响,男女老幼云集,载歌载舞。

4.吹号

号的声音响亮,传递范围广,在我国也常常用于祭祀战争等活动中。我国怒族就借用竹号的声音来传递丧事信息,通过不同数量的竹号报丧。进入商品社会,出于营销目的,行商走街串巷,通过吹、拉、弹唱吸引客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营销信息传播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