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地理风水意识很早就产生了。六七千年前,陕西半坡遗址坐落于渭河支流浐河梯田之上,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耕作。商周时期,卜宅的文章开始出现。如周朝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到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
先秦至秦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史记·樗里子传》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果不其然,到了汉代,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阳宅和死人阴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撰写了《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时,人们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宇宙整体框架的理论体系。这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风水由只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理论逐渐完善,郭璞的《葬书》被奉为风水学说的“经典”。同时,郭璞还撰写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www.xing528.com)
唐宋时期,风水得到了普及,其突出表现便是《葬书》的普及和罗盘的广泛使用。杨筠松撰写的《青囊奥语》使风水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隋末至唐代,李播、李淳风父子创作了《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史书《晋书》《隋书》的天文志部分,对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学与天文现象相对应。与此同时,地理学兴起并推动了考察山川地形的趋势,这又促进了风水理论在考察山川地形中的应用。
明清时代,风水活动遍及百姓乃至皇室。明朝开国大臣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将地理风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为近代堪舆理论的经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