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又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苏州古典园林与民居融为一体,可欣赏,可参观,可居住。其中蕴含的中国哲学、历史、人文风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的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苏州园林的发展
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
春秋时代,吴王宫苑多建于太湖山水之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发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建城(前514)前后已有苑囿。包括夏驾湖、长洲苑、华林园、梧桐园、吴宫后园、姑苏台、虎丘、郊台、馆娃宫、鹿苑等苑囿。
秦汉时期,苏州地方官员在衙署中起造园林。衙署兴园已初具造园要素。
两汉起,私人园宅渐起。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建筑兴起,殿宇以外,有附属的园林,寺院丛林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供庶民百姓进香时游览。
南北朝时,江南庄园四布。苏州兴起模拟自然野趣的第宅园林,或在山水间营造山庄园林。
宋代,苏州造园活动活跃,形成一个高峰时期。造园融入写意山水艺术。除城区内的私园外,郊外先后出现私家园林别墅。
元朝,文人士大夫有目的地参与园林的设计,创造具有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使苏州园林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www.xing528.com)
明清两代,苏州兴建第宅园林达到一个高峰。从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官僚绅士争相造园。据统计,明清鼎盛时,在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境内,先后累计有园林和庭院300余处,当时私家园林平时不向公众开放,实不止此数,其中宅园占总数90%以上,史称苏州半城园亭,被誉为“园林之城”。
(二)园林建筑特色
根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苏州的造园主善于运用独特的园艺技术,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种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使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们“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并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整体特色。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味道体现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布置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古典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三)代表作: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的东北街,占地62亩,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御史王献臣所建。后多次改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两馆共一厅,内部一分为二,北厅原是园主宴会、听戏、顾曲之处,在笙箫管弦之中观鸳鸯戏水,是以“鸳鸯馆”名之,南厅植有观宝朱山茶花,即曼陀罗花,故称之以“曼陀罗花馆”。馆之东有六角形“宜两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听阁。西园北半部还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拙政园东部原为“归去来堂”,后废弃。
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主,忽而疏阔,忽而幽曲,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处处流通顺畅。风格明朗清雅、朴素自然。
拙政园俯视图(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