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趣味、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追求,在世界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不同拥有者,中国古代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四大类。由于历史原因,皇家园林多在北方,私宅园林多分布在南方,寺庙园林存留不多,而公共园林主要在山水胜地。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遗物,其精华集中在江南,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中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1]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不仅因为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本身物质丰裕、文化发达、风景秀丽;还因为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持续不断地修建苏州园林。苏州现存的古典园林气势磅礴。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论述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等十五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等。此外,北方地区还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无论是南方的古典园林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帝王的皇宫苑囿还是官僚地主的私家花园,虽然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但在园林规模和风格上各具特色;在布局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很多共同点,即强调主人心性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从而构成了具有浓厚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
古典园林在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再造自然,艺术地再现自然。中国园林无一例外地模拟山水,取法自然,人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观环境。
首先,自然景观是用人工力量构建的,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整个园林布局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需要挖塘开山,栽种花卉树木,用人工模仿自然山水风景;或以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借鉴诗情画意,形成许多如画的风景。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甚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园艺,除了满足居住的享乐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追求美丽的山林风光,从而达到生活在繁忙的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乐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让有限的空间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景观。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要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的景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采用曲折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借景”。
所谓曲折自由的布局,与欧洲园林常用的几何图案布局形成对比。这种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尤为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讲究“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例如,苏州大部分园林的入口处,常以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隔断游客的视线,使人们进入时只能隐约地看到花园的一个角落,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全貌。如苏州留园,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在园门入口处运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景物,则不像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在走廊两边开了几扇造型精美的门窗,穿行其中的人,犹如一个观景框,将园中景色映入如山水画般美丽的窗外。
在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方法上,通过巧妙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将整个园林划分为若干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突出体现花园的主要特征。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整个花园的精髓。同时,水域面积约占整个园林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多面向水面,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中的空间处理,是利用山、池、树木、亭、榭,而极少用围墙。因此,园内空间处处相通,相互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规模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的还形成大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众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才是其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他方面略有欠缺,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www.xing528.com)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景观的传统手法,应用广泛。巧妙地将园外近景或远景引“借”到园林中,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一切都可以借,天山的云烟、日月、晨露、雪影,四时的风物,等等,形成“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曼妙。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运用借景手法,“借” 附近玉泉山和远处西山的景色;颐和园的西堤,除了使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梁外,没有高大的建筑物遮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好反射出西山群峰全部的倒影。同时,两堤的桃树和柳树恰到好处地覆盖了围墙,园内外的分界线在无形中消失了。西山、烟柳、塔影,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变得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峦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还被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与借园外之景的“远借”相比, “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都是指借园内景。
所谓“邻借”,是指园内相距不远的景物,相映生辉,互相衬托。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映衬,协调美观。“仰借”泛指借园中的蓝天白云、明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不过,高山峰林、飞瀑流泉、松柏苍翠、楼宇雄伟也可称为仰借。如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白塔。“俯借”则是指凭栏望湖面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如苏州园林中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即借春末的芍药花造景的。
最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运用各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造型多样,而且在园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便是典范。又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漏窗”运用于江南古典园林,是古代建筑师的杰出创造。因为墙面本来就比较单调乏味,“漏窗”装修后,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而且“漏窗”的不同图案也成了墙上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图案,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流动,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而中国园林中的桥梁,更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和玉带桥。每一个都以生动独特的造型,将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更是别有一番风情,成为这些园林中最抢眼的景观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的追求,实际上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古代哲人们长期以来在自然界中寻找美感,如孔子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事实上,中国园林以山水为主体,山是骨骼,水是血脉。造园时特别注重山水的搭配,要求山有脉,水有源,水随山转,山随水而生,因此,中国园林也可称作“山池”。
(二)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
中国园林不是漫无目的地再造自然,而是在自然风光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用自然风光来表达园主或园主阶层的愿望和兴趣,从而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追求,因为中国园林大多借景抒情,借景明志,赋予外景丰富的文化内涵。
崇尚诗情画意的意趣。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云:“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造园与写诗作文如出一辙,从诗文中可悟出造园章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造园与诗文同样要通过构思,还要能表达意境。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而造园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运用文学之境,再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而出。无独有偶,“绘画乃造园之母”,任何风景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原则。很多诗人、画家亲自参与造园,使中国园林如同山水画卷一般,“本于自然,高于自然”,造园也就顺理成章地与绘画同步发展,从立意构思到布局技法,无不从绘画中汲取精髓,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从而具有了诗情画意般的氛围。
表达造园主的精神追求。古典园林的很多题名和匾额体现了“隐逸”观念。“隐” 的含义,从园林的命名就可以知道。如苏州的拙政园,取归隐田园山林之中乃“拙者之政”的主题,表达了园主人从此不问官场沉浮、归隐山林的情思;苏州另一名园网师园也是以“隐”为主题的,自古以来,隐士自比钓翁、钓叟、钓公、烟波钓徒等渔钓之人,“渔隐”成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逸符号,“网师”即渔翁之意,表达了园林解甲归田的渔翁之乐。
古典园林充分彰显了中国的礼制文化,其“礼”主要体现在园区的布局与建筑的营造上。大部分园林布局都是前厅后园再后卧室,这本身就是一种礼制的体现。虽然整个园林呈现出活泼的不对称布局,但设计和建造多为方形或矩形。院落层层递进,布局强调中轴线,南北轴线上多为厅堂建筑,东西横轴上则为住宅等次要建筑,构成了平面上的礼式布局。皇家园林体现了严格的礼仪制度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如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制高点,前山为整个园林的中心,建筑从万寿山上的最高处智慧海依次排列,整体形成一条规则而庄严的轴线;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整体布局不对称,但其中的涵远堂、知春堂、橙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建筑都强调了中轴线的意识。皇家园林在布局和形象上也体现了皇权至尊的寓意。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皇权的象征意义比以往更广泛、更复杂。例如圆明园后湖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的土山“紫碧山房”象征昆仑山;整个园林布局象征了国家领土,从而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