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北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

华北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传统民居典型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侧房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也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品格。山西民居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是平遥和祁县两地。广东民居镬耳屋是岭南传统粤式民居的代表。藏族碉房碉房是青藏高原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藏族民居在房屋外观的处理上非常成功。

华北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社会经济环境各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居民建筑形式,这种传统民居建筑深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有很深的地理烙印,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民居结构形式

木构架庭院式

木构架庭院式建筑,是中国传统住宅最重要的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民族大部分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人所使用。这种房屋主要由木构架房屋组成,正殿或主楼建在南-北方向的主轴线上,正楼前面左右对称地建造东厢房和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房组成院子,俗称为“四合院”或“三合院”。长者住正楼,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外院由来客和男仆住;这种分配方式符合封建社会生活中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这种类型的住房遍布全国的城镇乡村,但由于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最为典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四水归堂”是江南典型民居的俗称,平面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庭院很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此种房屋第一进院的正房往往是一个厅堂,院落比较开阔,厅堂大多开敞式,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的房屋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屋顶覆盖青色瓦片,室内大多铺石板,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民居多建筑在水边,前门连通巷子,后门毗邻水边,家家都有自己的码头,用于洗涤、汲水和上下船等。

三间两廊式

粤式民居镬耳屋的内部格局是典型的“三间两廊”肌理。“三间”指建筑群体排成一列,一般总共有三间房屋,中间房屋往往为厅堂,两边房屋作为居室。三间房屋的前面是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被称作“廊”。这两个“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意境,不仅比闭塞自封的北方建筑更加开阔,而且还拧开了一个实用的阀门:一方面有利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依托廊道,连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当然,有的镬耳屋的房间数量远不止这些。房间越多,意味着房主人的社会等级越高,这自然是先民等级观念在建筑上的体现。

一颗印式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为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的四角转角处互相连接形成密封状态,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民居多为木构架、土坯墙,常绘有彩画。

土楼

大土楼是福建客家人聚居的环形建筑。一般三至四层,最高六层。庭院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共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能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窑洞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开挖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分为五种类型: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土坯窑。

干栏式

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是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居住形式。干栏是用竹、木等建造的楼居。它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物,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用于居住。这种建筑可隔潮,还能防虫、蛇、野兽的侵袭。

(二)传统民居典型

北京四合院(www.xing528.com)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基本特点是房屋和院落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大门内多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子里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面为耳房和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侧房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也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品格

雪中四合院(图片来源:摄图网)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少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四周砌筑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是平遥和祁县两地。平遥古城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风貌,有400多处民居,典型地体现了我国近代北方现代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色,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

祁县最出名的当数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环镇乔家堡村,是一座反映晋中地区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它有院落19个、房屋313间,中式结构的院落构思精巧,平面布局呈“囍”字形。

乔家大院的一大特点是外实内静,即民居外围是高大的实心墙,而内部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外围的砖墙厚实稳固,阻隔了屋外摩肩接踵、吆喝叫卖的嘈杂声,在屋内形成了祥和安静的居住环境。乔家大院的另一个建筑特点是单坡屋顶,向内倾斜。这样,单坡屋顶后面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功能。山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强风和沙尘暴,高大而封闭的外墙可以防止沙尘暴。屋顶向内倾斜,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体现了晋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广东民居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粤式民居的代表。镬耳屋的山墙建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镬耳屋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粤北客家等地称之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

镬耳状的建筑具有良好的防火和通风性能。发生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一吹,山墙就能挡住风进入巷道,然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镬耳屋”蕴含着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含义。

在明清时期的粤式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有“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绅才能采用,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明清两代,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

藏族碉房

碉房是青藏高原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当地人并未为其命名,外地人因民居用土或石砌筑,建筑外形像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

藏族民居的墙体一般是下厚上薄,形状是下大上小,建筑平面相对简单,通常为方形平面,但也有曲线规则的平面。由于青藏高原地势起伏不平,建筑面积过大会增加施工难度,因此,一般碉房建筑面积较小,主要向空间发展。

藏族民居在房屋外观的处理上非常成功。因为简单的方形或弧形平面,难以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悬挑与柔韧和面积宽大且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鲜明对比,不仅给人沉重的感觉,而且外形变化多端。这种做法不仅注重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水上民居

瓜岭古村寨是广州唯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对岸有生长上百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