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方式以木构架为主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结构方式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其中抬梁式最为常见。所谓抬梁式结构,就是在地基上沿房屋的进深建一根柱子,在柱子上放一根梁。梁由数层瓜柱和横梁重叠而成,然后在最上层梁上竖立一根脊柱,形成一组屋架。
两套平行的屋架之间用横梁与柱子的上端相连接,在各层的梁头与脊瓜柱上放置檩条,连接构架与承重屋顶。檩条框住椽子,形成屋顶的骨架。这样,两套构架就可以形成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就可以形成一座房子;当然,一座房子也可以是多个房间。
(二)讲究单体造型,一室多间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大致包括地基、主体和屋顶三个部分。所有重要的建筑都建在基座的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当然,大型宫殿,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则需要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在形成单个建筑的立面形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房屋主体的处理非常灵活。门窗柱壁往往根据不同的材料和位置进行处理和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体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也丰富多彩。汉代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等几种基本形式,也有了重檐顶。汉代以后,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横坡屋顶、拱券顶、圆顶等多种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常常采用较大的屋檐。但屋檐妨碍采光,屋面雨水容易渗漏破坏地基,所以后来人们往往采用反曲屋面或房屋。
(三)组合与布局讲究中轴对称、方正严整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不以单体建筑为美,而是更为注重与欣赏由许多单体建筑组成的一组建筑群,无论皇宫还是私人住宅,莫不如此。
传统建筑群的布局具有严格的方向性。东汉以前多以东-西向为主,东汉以后则以南-北向为主;只有极少数受地形地势限制、宗教信仰或风水观念影响而采用了灵活的变通形式。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是以一条主要的中轴线为主轴。主要建筑物被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被布置在主要建筑物的两边,形成东西对称,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庭院。这样的院落布局,既满足了人们安全、向阳、预防风寒的实际生活需要,又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和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在主要建筑物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还可在主轴线的两侧布置交叉院落(辅助轴线)。至于祭坛、庙宇、陵墓等礼制建筑的布局,则更为严整庄重。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死板僵直,取而代之的是,多入口、多院落的空间被安排成变化多端且相当独立的空间。
(四)重视房屋的装修与装饰
古代建筑的所有建筑部位或构件都必须美化,使用的图像、颜色因构件的性质和所处位置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原本是房屋的底座和进屋的台阶,侧面有栏杆,显得格外庄严和雄伟。屋顶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
门、窗、隔断是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与室外空间的间隔物,但人们恰恰非常注重它的装饰性。门窗以其多样的图像、图案、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
天花板是房间的顶棚,是房间上方的一种装修。一般来说,民居房屋制作比较简单,常用木板条制作网架,钉在网架上,然后用纸粘贴,人们称其为“海墁天花”。重要的建筑物,如殿堂,就用木板条在横梁之间搭建格子,格子上装有木板,并涂上彩绘,称为“井口天花”。
藻井是一种比天花板更具有装饰性的屋顶室内装饰。它结构复杂,一般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错形成一个井状的、向上凸出的天花板。藻井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央,木架结构交错成“井”型,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彩绘是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最初本来只使用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目的是防止木构件腐蚀的,后来发展演变为彩绘。在古代,彩绘的应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老百姓的房屋是不允许绘以彩画的;就算是皇宫紫禁城,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各种彩画也有严格的分类。其中的和玺彩画是最高级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