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南部平原湿地的干栏长屋的特点

中国南部平原湿地的干栏长屋的特点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湿润的南部平原,人类改良鸟禽的居住方式,创造出一种近似树巢的“干栏式” 建筑。“干栏”是汉族史籍对古代百越族房屋的音译,“干”对应于“粳”,“栏”是带走廊的楼房,“干栏”合意为“粳稻民族带走廊的楼房”,今天称作“长屋”。河姆渡遗址便是典型的“长屋”。作为南方的典型建筑,“长屋”的主要特征是立柱高架式结构、带状布局和长脊短檐式屋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南部平原湿地的干栏长屋的特点

在湿润的南部平原,人类改良鸟禽的居住方式,创造出一种近似树巢的“干栏式” 建筑。“干栏”是汉族史籍对古代百越族房屋的音译,“干”对应于“粳”,“栏”是带走廊的楼房,“干栏”合意为“粳稻民族带走廊的楼房”,今天称作“长屋”。这种建筑采用当地富产的木材,构成方形或长方形围合的架空生活面,屋顶覆以树皮、树叶或茅草,适合温暖湿润下的人类生存。其结构轻便且易于组合,后演变为中国古代两大结构之一的“穿斗式”,即用横枋把排柱穿连起来成为立架,然后用枋、檩连接而成。

河姆渡遗址便是典型的“长屋”。整体布局呈西北-东南走向,背坡向水,纵轴与等高线平行;它由若干单元式房间组成,或为一个大家庭所有。出于便利的需求,“长屋”屋顶的中脊应当位于纵向中央的顶部,从上而下延长边排水;出入口一定设置于总平面上较窄的一边,与中国厚实常见做法大相径庭;如此一来,屋顶必呈独特的长脊短瞻式。这种屋顶与单元式成排组合的布局密切相关,当布局改变之后,后脊短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作为南方的典型建筑,“长屋”的主要特征是立柱高架式结构、带状布局和长脊短檐式屋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立柱结构能消除低湿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长脊短檐式屋顶能解决人口避雨的问题,带状布局则利于整体的稳定。当这些建筑特征持续时间足够长久后,生活于其间的族群逐渐产生一种依赖,而人类建筑文化的传统,大约也就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

西安半坡遗址(图片来源:摄图网)(www.xing528.com)

在距今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居住住所。到旧石器时代后期,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就在黄土地层上挖掘洞穴,作为居住之所。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从全部挖掘在地面以下的袋穴,上升到半在地下的浅穴;从露天的穴口,到用树枝等在穴口上搭盖遮蔽风雨的棚罩。穴居时代积累了对黄土地层的认识和夯筑的技能,在搭盖穴口顶盖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关于木材性能的知识和加工的经验技巧。穴口周围堆土培实,以防地面水流入穴内;顶盖上留出洞口,以便排烟通风等;这些措施,逐渐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屋顶形式。在南方某些低洼或沼泽地区,还从巢居逐步发展出桩基和木材架空的干栏构造。这些可以看作建筑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等,可以看到当时的聚居点已经是有规划的形式,半坡遗址中显然已能分出居住、烧制陶器、墓葬等区域范围;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居住区外围挖有宽而深的壕堑,作为防护之用。可以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已经开始萌芽。半坡遗址中许多小房子全都以一个大房子为中心;这种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后来发展成为集合若干单体建筑组成“组群”的总体布局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