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中上游地区,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均出现了半地穴式“大房子”。从地穴到半地穴再到地面建筑的演变,离不开结构技术的进步;从圆形穴居到长方形“大房子”的转换,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更源于领袖人物对威仪形态的追求。

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窑洞和竖穴曾一度解决了迁居到低地后的初始居住问题,但其阴暗潮湿不利于人类健康;随着构筑屋顶基础的提高,半地穴式房屋出现并很快流行起来。

黄河中上游地区,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均出现了半地穴式“大房子”。裴李岗文化的半地穴式房址20座,其中面积最小的10平方米,最大的接近60平方米;房址地面最浅的地下20-30厘米,最深的地下50-60厘米;平面呈椭圆形、不规则形和圆角长方形;房址以单间式为主,共17座;多间式3座,均为双间,中间有通道;房内居住面积和墙壁均经过处理,周围圆形或椭圆形柱洞,当为泥墙中的木骨遗存。

半地穴式房址的特征:一,生活面由深到浅,坑壁之上的墙体采用木骨架扎结枝条再涂泥(木骨泥墙),地面以屋顶覆盖;二,多数平面保持圆形或椭圆形,但少数平面接近矩形;三,出现面积的大小差异,小的不足10平方米,大的50多平方米。(www.xing528.com)

公元前4000年至2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半穴居房址的这些特征继续发展:早期以半地穴式为主,后期生活面上升到地面后,墙体仍旧采用木骨泥墙,较大的房址内部出现支撑屋顶的木柱;较小平面中开始出现矩形,而“大房子”平面皆为矩形;聚落以一座或几座面积更大的矩形“大房子”为中心,形成有序的组合。

从地穴到半地穴再到地面建筑的演变,离不开结构技术的进步;从圆形穴居到长方形“大房子”的转换,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更源于领袖人物对威仪形态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