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概论:选择木料与石料

传统文化概论:选择木料与石料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往往只以石头作为地基。由于木材容易腐蚀、耐久性差,使得从古希腊的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而中国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建筑遗产则乏善可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古代,作为建筑主材料的木材也并非随处容易获取。选择木材而不是石材为建筑主材料,这是由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决定的。

传统文化概论:选择木料与石料

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往往只以石头作为地基。由于木材容易腐蚀、耐久性差,使得从古希腊的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而中国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建筑遗产则乏善可陈。

从先秦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且不缺乏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建筑中始终未能登上大雅之堂。这是为什么呢?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原物长存之观念。”也就是说,中国建筑不以石材为主,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人并不着意追求建筑的永恒存在。

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乏石材;相反,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全国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优良石材,且适宜建筑。石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理石;另一类是花岗石。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大理的白底黑纹的石灰岩,剖面类似水墨山水画,古代常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泛指一切经沉积或变质而呈现出花纹的碳酸岩类岩石,如大理岩白云岩、灰岩、砂岩、页岩和板岩等。我国大理石矿产资源的品种多,总储量居世界前列。初步查明国产大理石品种近400个,按花色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纯白有北京房山汉白玉、安徽怀宁和贵池白大理石、河北曲阳和涞源白大理石、四川宝兴蜀白玉、江苏赣榆白大理石、云南大理苍山白大理石、山东平度和掖县雪花白等;纯黑有广西桂林的桂林黑、湖南邵阳黑大理石、山东苍山墨玉金星王、河南安阳墨豫黑等;红色有安徽灵璧红皖螺、四川南江的南江红、河北涞水的涞水红和阜平的阜平红、辽宁铁岭的东北红等;灰色有浙江杭州的杭灰、云南大理的云灰等;黄色有河南淅川松香黄、松香玉和米黄等;绿色有辽宁丹东的丹东绿、山东莱阳的莱阳绿和栖霞的海浪玉、安徽怀宁的碧波等;彩色有云南的春花、秋花、水墨花和浙江衢州的雪夜梅花等。大理石质感柔美,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也是艺术雕刻的传统材料。

花岗石是指各类岩浆岩,如花岗岩、安山岩辉绿岩、绿长岩、片麻岩等。我国花岗岩矿产资源储量也较丰富、品种多。据统计,天然花岗岩石有100多个品种,较著名的有福建沿海的泉州白、辉绿岩,山东济南的济南青,河南偃师的菊花青、雪花青、云里梅,四川石棉的石棉,江西上高的豆绿色,广东中山的中山玉,山西灵邱的贵妃红、麻点白、绿黑花、黄黑花等。花岗石经过亿万年自然时效,形态极为稳定,不因常规温差而变形,无磁性反应,硬度高,因此精度保持性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古代,作为建筑主材料的木材也并非随处容易获取。“蜀山兀,阿房出”,秦代修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随着木材的不断砍伐,优良大木逐渐稀少,使得华北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之材,以至于要到长江流域历经千山万水地搬运木材到北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并非实行“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建筑材料长途搬运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为此时的木材已经大大超越了物质层面,而是上升为华夏民族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或建筑理念,人们也就千方百计、不辞辛劳地在全国各地寻找木材来修建房屋。

选择木材而不是石材为建筑主材料,这是由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从“人本”出发或思考。建筑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所创造环境应该和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匹配就足够了,不必希冀子孙后代在自己创立的环境中生活,何况他们也不一定满意前代替他们做的安排。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人是一代一代地过去,匹配的房屋建筑也应一代一代地更替。(www.xing528.com)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礼”治国,汉以后,尤以儒家作为整个社会办事准则。儒家提倡节俭,一贯反对铺张浪费以节省民力。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容易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时更短;反之,加工和修建石材房屋则费事费时费工得多。古代试图采用石材造屋的人物或言行,也往往会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檀弓上》这样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糜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做一个石棺材,三年却没成功,说明石材的确不容易加工;对于崇尚务实和节俭的中国人来讲,这是浪费奢侈的行为,如果人要这样费时费工,倒不如人一死就形体灰飞烟灭。房屋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起居和礼仪规范的实际功效,《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在这里,墨子将房屋看作区别男女的礼仪工具,是人类“以避群害”的防御体系。房屋建筑一直被当作一种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只要满足了社群基本的起居和礼仪需求就够了,不必在豪华奢侈上花费心力。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对待过永恒这一主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均坚信“万物无常”,认为“一切皆变”的规律才是“永恒”的。在这些思想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就把建筑物看成一种解决居住的实用物而不是一种永久性的纪念物。无论房屋或整个城市,陈旧了,衰颓了,或者不再适合当时需求了,直接抛弃重新建造。中国历史上,除了唐朝和清朝外,几乎所有开国之君都是重新设置自己新的宫殿和都城。而西方恰恰相反,把建筑物看作永久性的纪念物,陵墓、神庙和教堂,都是为了一个永恒的世界服务。

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除了与思想追求相适应外,木材建筑本身有非常完美的优点。它们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材建筑有天生的优势。毫不夸张地说,在达到统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建筑。尤其是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同规模的中国建筑往往比西方建筑快很多倍,秦始皇在位仅11年,却完成了阿房宫、渭水长桥、骊山陵、万里长城、驰道等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便是明证。

木材是我国古代主要建筑材料(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