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夯土与木构结合的台榭

中国古代建筑:夯土与木构结合的台榭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夯土称台,木构称榭,二者共同构成整体。从建筑材料的角度说,夯土与木架结合的台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中国最早的工官被称作“司空”,后世称作“将作”,前者意指“主司空土以居民”,后者指伐薪木以建筑,两称谓正好与从夯土为主到构木为主的演变相对应。全木构架结构代替土木混合结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的寻常起居,则一直置身于具有“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夯土与木构结合的台榭

春秋战国时的“高台榭美宫室”,虽土所占分量重于木,但南方干栏木构的影响仍不可低估。“榭”便是木构,高台将建筑提升到地面之上,似乎也是南方巢居一贯做法的延续,只不过抬高方式由架木变为夯土而已。

先秦的台榭之风弥漫于全国,南北各具特点,而以楚国最为兴盛。《左传·成公十二年》有段记载显示了南北建筑的区别。晋国郤至出使楚国,楚王地下室设置乐器,当郤至一到,地下钟磬齐鸣,郤至大惊,掉头就跑。从建筑角度看,晋国身处中原,殿堂上的台座是夯土而成的实体;而楚国地处南方,保留了更多的干栏遗制,因此台下可以架空悬挂乐器。

干栏之制,萌生并成熟于南方,后传播到北方。高台建筑最初可能源于南方,三代之后北方文化一直居于支配性地位,后来的高台不免染上较多的北方色彩,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土的作用大于木。春秋战国时,台榭是宫室建筑的主要形式,其具体做法:先夯筑高达数米甚至十多米的多层土台,再依附土台向外搭建多层木构,并在台顶建造宫殿。夯土称台,木构称榭,二者共同构成整体。《尔雅》云:“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说文解字》曰:“榭,台有屋也。”《释名》亦云:“榭者,藉也。”这些记述都说明台榭是以土台为中心,木榭依附于台而建。北方之土成为主体,南方之木成为附庸。

建筑材料的角度说,夯土与木架结合的台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形式。古代文献将建筑称作“土木之事”,便透露着古代先民们在早期以木和土作为基本材料且土重于木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木结构建筑技术逐渐取代了夯土作用,进而形成了以“墙倒,屋不塌”为特点的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的承重结构以木框架构成的骨架为主,四面的土墙或砖墙不再承重,仅起围护、隔断和支撑柱子的作用。中国最早的工官被称作“司空”,后世称作“将作”,前者意指“主司空土以居民”,后者指伐薪木以建筑,两称谓正好与从夯土为主到构木为主的演变相对应。全木构架结构代替土木混合结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在唐代以前,大型建筑一般都采用土木混合结构,其中土的比例和作用都要大于木。

隋唐的大型宫殿由若干座单体建筑聚合而成。通过单体组合追求宏丽,前承台榭遗韵,后启院落新风。其后再建单栋的大体量建筑,以群体组合为主,回归了木构本色,因为木以运用小建筑进行群体组合见长。(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的单体建筑的组合大致有三种形式:左右并列、主次聚合和左右环抱。左右并列指在主体两侧平行布置较小的辅助建筑,辅助建筑或与主体相连或独立设置,相连的称“挟屋/楼”,独立的称“朵殿/楼”。主次聚合是在主体周围或几面附加较小的建筑,形成大的组合体。其中有前后聚合的;有以中心建筑为主体,四面辅以次要建筑的;有将两座建筑呈曲尺状相接、两面出歇山的;还有将附属建筑与主殿正面垂直相接、形成山面向外的“龟头屋”的。一般说来,聚合而成的建筑群体主体部分比较高大,附建部分相对矮小,为主体屋檐所覆盖。左右环抱是指在主建筑的前方,左右对称或不对称地建次要建筑,以曲尺廊与主体相连,组成凹形平面。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和麟德殿都是通过组合构成的宏伟殿宇。含元殿建在大明宫中部高地上,先凭借地形筑成10余米高的台座,其上再筑3米高的二层台基,下层为陛,上层为阶,阶上建大殿。大殿前面设置长坡道,平与坡相间,共七折,形似起伏的龙尾层层下垂,故称“龙尾道”。含元殿是一座重檐大殿,殿身面阔十一间,副阶周匝,进深四间。大殿柱网有三圈:内圈分为两排,共20根;中圈东、西、北三面由夯土墙代替,具有重要的承重和稳定作用,南面一排12根;外圈是38根副阶柱。殿两侧有东西行廊,行廊南折,通往两个突出在外的墩台,台上建有木构楼阁,东称“翔鸾”,西称“栖凤”,与主殿形成左右环抱的凹形平面。麟德殿位于太液池西部高原上,建在二层台基上,由前中后三殿组成。三殿的东西两面,有厚达五米的夯土墙,墙体用木柱加固。中殿为二层楼阁,底层用土墙隔为三间,中央一间四面封闭,没有光线,称作“荫殿”,可能用于夏季避暑。前殿和后殿皆为单层,从侧面看,三殿主次有序、高低错落,非常壮观。中殿和后殿的东西两侧对称建有东亭、西亭和郁仪楼、结隣楼,都建在用砖包砌的夯土墩上,是与主殿左右并列的“朵楼”。

含元殿和麟德殿都建在高台上,殿内都有很厚的土墙,说明春秋以来土木混合的传统对其仍有影响;与此同时,木构架成为承重主体,土墙仅为辅助,木重土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此后,全木构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到明清紫禁城,外朝的三大殿仍然居于土筑台基之上,仍有台榭遗留,但三大殿的承重体系已经完全采用木构,其雄伟壮观无与伦比。

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到干栏、台榭,从单体建筑成长为院落组合,仅就材料而言,始终没有超出土、木的范围,虽然二者的比例和作用时有交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砖石结构只是偶尔采用,往往成为地下陵墓、供佛的佛塔和交通桥梁的主要材料。人们的寻常起居,则一直置身于具有“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中国建筑选择土、木作为主要材料,初期是顺应自然环境的选择,后来则成为社会大众共持的文化执着。张华博物志》云:“(地以)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土和草木是自然的皮肉毛发,取舍皆容易,应该说是两种最具原生态意义的材料;可对于崇尚“天人合一”观,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期,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华民族而言,土木才是恰当不过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