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之后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发展创新,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陶瓷、银器的变更。伴随着饮食烹调方法的变化及食材的不断丰富,食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这一方面反映了饮食与食器之间相伴相依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进程。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生活家袁枚曾经感叹道:“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意思是美食需要精美的食器衬托才能相得益彰。
(一)原始的石炊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中后期。这时期的人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食物不加调制,直接生食。后来人类逐步学会了人工取火炙食,并逐渐掌握了采用石板和石子作为热传导器具的烹食技法,包括热烙、水煮的方法,大大改进了饮食质量。他们将谷类、肉类置于石头上加热烙熟,此即石上燔谷;并会将水或食物放在竹子、牛皮、树木等器皿中,然后将烧热的石头投入水里,直到水沸腾后将食物煮熟。
山西民间流传着“尧制石饼,面食流芳”的传说。据说,尧帝时期,新麦丰收时节,恰逢大雨,粮仓坍塌,麦子被砸压成粉状。歪打正着,人们发现新麦散发出奇异的香味,尧帝受到启发,将被水弄成一团的面糊放在薄石头片上焙烧。山西石子饼就这样诞生了,因为是尧帝所做,也叫尧王饼、华夏第一饼。直到现在,山西石子饼依然是人们喜爱的一道美食,也被业界誉为“活化石”。
(二)陶器
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的进食方式较为简单,多为环绕篝火,席地而坐。由于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已经掌握了谷物种植、畜牧养殖和制陶的方法和工艺,古人们得以定居下来,基于对容器和食器的需求越来越高,制陶业得到快速发展。考古显示,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陶釜、陶甑及陶罐等炊具,说明当时先人们已经开始广泛采用水煮、汽蒸的烹饪方式,制作越来越精致的陶制食器也反映了古人对食事的重视。
在新石器时期,饮食的器具是陶制的器皿。这一时期的陶制食器具有将食材煮制成熟的功能,主要包括陶罐、陶釜、陶鼎和陶鬲。虽然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陶器由于其厚重的质量与质朴的外观仍受到许多人喜爱,在各个历史时期其制作和使用一直未曾中断。
西汉海昏侯陶罐(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青铜器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以谷物为主,以肉类、蔬果为辅的饮食结构,逐步形成了日趋完善的饮食礼仪,并且还产生了烹调理论及膳食养生的论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两份食单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即战国《楚辞·招魂》中罗列的酒菜和周代的“八珍”。考古证实,这一时期的食器主要以青铜器为主,与石器食具和陶制食具相比,青铜器食具具有熔点低、易锻造、硬度高、不易锈蚀等优点,不仅具有石器食具坚硬的特点,还具有陶制食具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夏、商、周时期,鼎及簋为最盛行的食器,这一类食具器型风格厚重,繁缛纹饰中具有神秘、狞厉美的特征。(www.xing528.com)
(四)铁器
秦汉时期,国家归一统,国力强盛,农业发达,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粮食作物的交流,大量境外食材引入国内,饮食内容获得了极大丰富。在汉代,铁质食具开始兴起,盘、杯、壶、釜、碗、盒、罐、甑以及用于蒸食的蒸笼、烧烤的烤炉、饮茶的托盏等都是常见的铁质食具。到了汉代还出现了轻薄的小炒小釜、大口宽腹的小爨、五熟釜和夹层蓄热的诸葛行锅以及铁煅的厨刀等。隋唐以后,各类烹饪铁器获得了明显改进,加热器具日益变薄,器具的形制也不断出现新样式。到明清时期,铁制食具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形制更加丰富,直至今天,铁质炊具在我们的烹饪器具中仍旧占有重要地位。
(五)瓷器
在东汉时期,瓷器工艺日益成熟,成品制作精美、产量极高、质量上乘,在海外广受欢迎。在这一时期,瓷器分类越来越精细,茶具、酒具、食具已经分离开来,瓶类瓷器逐渐成为精美的工艺品被收藏陈列。
唐宋时期,饮食礼器得到长足发展,可谓达到鼎盛时期,唐宋在瓷器制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全国各地遍布了瓷窑,唐代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白瓷是当时中国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不仅具备饮食功能,还成为艺术精品。
明清时期,制瓷技艺继续提升,饮食器具款式多样,纹饰五彩缤纷,色彩丰富艳丽,这些食器与丰富美味的菜肴组合搭配,推动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六)木器
以木为器,是人们对天然材质的运用。用木材做食器,首要考虑的就是防水问题。这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祖先,他们从柒树上割取天然汁液,用一双灵巧的手将之涂在木头的表面,所有的烦恼便解决了。现代人称这种绿色汁液为生漆,其中的成分是漆酚、漆酶以及树的胶质和水分。据有关资料记载,做漆的工艺远远难过金属的工艺,一个小小的漆杯,便需花费工匠百日的心血。
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只朱漆木碗。它由一整块木头镟挖而成,因而风格古朴粗狂,现保存于浙江省博物馆。这个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木碗,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髹漆器皿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