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掌握了如何种植水稻、谷物等农作物以及饲养常见家畜如猪、犬、牛、羊等的方法,这时,中国以粮食作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饮食结构基础已基本奠定。
(二)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阶段
经过夏、商、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受到易经思想的影响,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味”,“五味调和”成为后世烹调追求的境界,也是贯穿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要素。《黄帝内经》中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饭食的理论及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的“五谷为养”之学说的确立,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得以延续。周礼中对饮食内容、用餐器具、座次排布、入席、上菜、待客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要求,饮食之事要合乎礼法。畜牧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餐桌上食物种类丰富,蔬果、五谷、家畜、野味都已列入人们食谱。儒家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注重卫生、讲究营养的饮食思想广受推崇,也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用于盛放食物的漆鼎(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阶段(www.xing528.com)
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石榴、葡萄、西瓜、黄瓜、菠菜、胡萝卜等,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餐桌,现在常用的酱油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四)唐宋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熟时期
唐代中外交流频繁,这种空前的交流融合也表现在了饮食文化上。进入宋代,我国加强了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了一些较大的商业城镇,人口向城市集中,民族杂居的现象更为普遍,各种饮食文化在城市互相交融发展,城市成了饮食文化的中心。城市化的发展促使饮食店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坊沿街一带出现了经营种类繁多的食铺、小食摊及走街串巷的小食担。
(五)元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时期
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交替,许多汉族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行业,此时汉人饮食文化开始融入满、蒙饮食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王公贵族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在饮食上也大做文章,如满汉全席是清代宫廷盛宴,寓意满汉一家,既有宫廷菜的特征,也有地方菜的特色,是中华菜系文化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