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华夏服饰色材及发展

古代华夏服饰色材及发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商代,服饰还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服装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分为两个部分。这种上衣下裳、右衽交领的装束,是古代华夏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隋唐时期的服饰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常服古称宴服,是按身份品级划别颜色、面料以及佩饰的一类服饰,用于礼较轻的场合。章服是隋唐时期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补服从明朝时期开始正式形成官员的服饰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古代华夏服饰色材及发展

在商代,服饰还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服装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分为两个部分。奴隶贵族的服饰装束是头戴扁帽,上衣是窄袖子、右衽交领,下裳是裙子或裤子,腰间束带,脚穿翘尖鞋。这种上衣下裳、右衽交领的装束,是古代华夏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周代官服主要是冕服,级别等级的差异主要通过冕冠来进行区别。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帝王和大臣的服饰有了“法服”和“常服”的区别。“法服”是朝会祭祀重要场合穿戴的,“法服”宽袍大袖、高冠博带,“常服”是官员们日常生活穿戴,这类服装是由圆领窄袖的“裤褶服”发展而来的。这种“法服”与“常服”并存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

玄端

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夏布十五升,幅宽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周尺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诸侯的玄端与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黄裳,下士配前玄后黄的杂裳,并用缁(黑)带佩系如裳之色的鷩。

深衣

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在一起的长衣服,据《深衣篇》记载,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诸侯在参加夕祭时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在儒家理论里,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则将它当作“吉服”来穿。

后世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为二,共裁成12幅,以应每年有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有的是斜角对裁的,裁片一头宽、一头窄,窄的一头叫作“有杀”。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接,接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围绕于后腰上,称为“续衽钩边”。(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的服饰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的官服分为朝服、常服、公服和章服。朝服又叫作具服,是官员在祭祀、招待重要客人、拜表大事时所穿的衣服,用冠帽的不同来区别官员级别的高低。常服古称宴服,是按身份品级划别颜色、面料以及佩饰的一类服饰,用于礼较轻的场合。在隋初年,皇帝与朝中显贵大臣所穿的常服是相同的,区别是在腰带上,皇帝腰带有十三环。唐朝官员品级的高低也体现在腰带上,一二品官员金銙带,六品以上犀牛带,七八九品官员银饰带,平头百姓用铁质腰带。在武则天时期,在常服的袍上装饰不同的图案,用来区别官职的高低。诸王袍子图案有盘龙和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对雁,其他文臣武将分别以狮子、麒麟、老虎、豹、鹰、鹘、豸七种图案来区别职位的高低。公服是隋唐时期官员在公事、常朝、谒见、婚礼时所穿的一种汉服,服色有紫、朱、绿、青四等。由于省略了朝服许多烦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公服可以称作隋唐时期官员的小礼服。章服是隋唐时期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章服的颜色是绯色、紫色的。官员必须佩带鱼袋,鱼袋是用来装鱼符的,鱼符有两块,官员要随身携带,起到了类似印信、通行证的作用。

明朝时期的常服用补子区分官员的等级,所以在明朝时,常服又叫作补服。补服从明朝时期开始正式形成官员的服饰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补服是我国服饰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官服,又叫“补子”,补子是绣在补服上那个圆形或者方形的东西,所绣的东西标志着官员的等级。总体来说,明代补子分类:文官绣禽鸟,武官绣禽兽。明代补子图案的规定:公、候、驸马、伯,绣麒麟、白泽;监察御史官绣獬豸;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杂职未入流绣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现代有一个成语叫作“衣冠禽兽”,这个成语通常被视作贬义词,指的是道德败坏,徒有人的外表,但是行为却很卑劣的人。但是,在明朝中期以前,这个成语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词语,是褒义词。在武则天时期,官员常服的图案上要绣图案,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所以拿“禽兽”指代官员就成了一种通俗的说法。到了明代中晚期,某些官员贪赃枉法,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百姓深恶痛绝,由于官员穿着绣有禽兽的官服,所以在明代以后,衣冠禽兽逐渐成了贬义词。

明清时期,文武官员有一种礼服叫作蟒服,蟒服因绣有蟒纹而得名。明代称蟒衣,清代称蟒袍。蟒纹近似于龙纹,所以蟒服显得尤其尊贵。蟒纹与龙纹的区别在于蟒无足无角,龙角足俱全,四爪为蟒,五爪为龙。明代的蟒衣是显贵之物,一般来说都是皇帝御赐的,高官都不能轻易得到。到了清代,蟒袍的使用比较宽松,文武百官和命妇可依据品级的不同穿蟒袍,蟒袍根据不同的品级、颜色和蟒数划分成了四等,都是用金线绣蟒纹。

在清代,皇帝会赐黄马褂给臣子。黄马褂原来是皇帝穿的,后来赐给了臣子,就成了赐服。在清代能够得到黄马褂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可以穿黄马褂的是皇帝的护卫大臣、侍卫。这些人是皇帝的亲近心腹,在工作中与皇帝走得近,所以可以穿黄马褂,这类黄马褂又叫“职任褂”。一旦任职期满或被贬,就不能再穿黄马褂。第二种情况是在狩猎行围的时候,陪同皇帝狩猎而射中目标的人被赏赐黄马褂穿在身上,狩猎结束,就要脱下来收藏起来。第三种情况是有军功的高级将领或者统兵的文官。因为军功赏赐得到的黄马褂,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穿,不受限制,所以通常所指的“赏穿黄马褂”就是这第三类情况。黄马褂是皇帝赏赐的圣物,受赏者平时会供奉着,在重大场合才会穿着,赏穿黄马褂是皇帝对高级官员的最高奖励,身穿黄马褂,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在官场行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