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构这一观念最早由汉代经学家提出,主要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早在西周初年,这一思想观念便开始形成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将父与君、家与国连用的情况已非常普遍。西汉时期,对父母的“孝”和对国家或君王的“忠”合二为一,这就是家国同构观念的本质内涵。家国同构是我国文化的内在逻辑,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学者文人的认同。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国同构是家庭、家族、国家三者相互依托的关系。在家庭和家族之间,若干家庭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与血缘关系相近的其他家庭以血缘辈分为准则而联合起来,就形成了家族;家庭是构成家族的基本元素,而家族是保护家庭的重要依托。家族和国家之间,家族的利益需要国家来保护,家族势力的稳定和繁荣需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为依靠,而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巩固也需要家族的稳定作为支持;家庭、家族、国家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共同维系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家国同构又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组成模式。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家庭内部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构于家族内部大小宗之间的宗法关系,同构于国家政府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孟子强调“父子有亲”和“君臣有义”,就体现了这种家国同构的关系。(www.xing528.com)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中,家庭内部是以“孝”为首的伦理价值体系。孝的本义就是善事父母,是注入了血缘情感内涵的等级关系,反映了上下互动的脉脉温情。而国家政权内部则是以“忠”为首的政治价值体系。忠的本义就是敬,是基于理性判断之后的政治层面上的等级关系,反映了上下互动的规矩意识。价值观上的孝、忠的一体化是家国同构观念的重要体现。当先秦思想家提出“忠孝一体”“移忠于孝”的思想时,就已经在构建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了。此后,“孝”的血缘情感被政治利用,与“忠”结合,家庭与国家同构,政权的“合法性”就可以不再建立在神和天道上,而有了广大的家庭作为统治基础。汉代以后的臣民对皇帝不仅要做政治上的效“忠”,还要做伦理上的尽“孝”。皇帝是君权与父权的统一,是天下的家长,代表上天来统治国家、统治家族、统治每一个家庭和个人,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天下”。因此,家国同构关系的实质是忠孝关系。
家国同构又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理想信念。在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几千年恪守的理想信念。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强调从自我修身开始,当个人的道德品质尽善尽美后,再协调家庭的伦理关系,最后到辅佐君王稳定国家政权,维系天下秩序。中国人的理想信念以个人的道德实践为起点和基础,以道德的践行为核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天下、国家秩序的稳定是一个个家庭伦理秩序稳定的最高写照。中国人坚信,做一个拥有平天下伟业的贤人必然能以身作则做到家庭和睦。这一思想使中国人特别注重从自身的道德行为实践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修养,最终逐步完成“以身许国”。在家国同构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社会行为准则,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但要符合家庭、家族的规范,还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和道德标准。这一行为准则在历代被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大力推广宣传,维护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家国同构”观念下的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