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古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丧葬礼仪,起到缅怀逝者、慰藉亡灵、继承其遗志并祈求其庇护的功效。丧葬礼分为两个部分,哀悼逝者的礼仪称为“丧”,处理逝者遗体的方式称为“葬”。
(一)丧礼
即旧时居丧,举办丧事,处理死者殓殡奠撰和拜踊哭泣的仪节。《周礼赓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谓丧礼。”《孔颖达疏》:“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殡宫,及葬等礼也。”
古代丧礼大体有如下几个程序:
第一,告丧。即人死之后,将噩耗告知于众,其功能类似于当今的讣告。但古代是死者后人直接口头告知,而讣告往往是书面告知。
第二,奔丧。即从外地赶回服丧。
第三,护丧。即为丧家治理丧事或主持丧事。
第四,吊丧。即到丧家慰问吊唁。
第五,赗赙。即因助办丧事而以财物相赠。
第六,居丧。在直系亲长丧期中所行仪节,它主要包括丧服、服期、服舍、庐墓。
第七,墓祭。即在墓前祭祀。《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元年注:“《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www.xing528.com)
(二)葬礼
即处置死者的习俗礼节。古代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之说,认为人的灵魂和生人一样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而且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这些灵魂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并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讨好死者的灵魂。古代葬礼大体有如下几个程序:
第二,沐浴。
第三,饭含。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
第四,入殓。就是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
第五,铭旌。也叫“旌铭”或“铭”。即用细长的帛条制成,上书“某某之枢”,在堂前西阶用竹竿挑起。《礼记·丧服小记》载:“复与书铭,启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其长短视逝者身份而有不同的等级: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二尺。
第六,出殡。把灵车运到安葬或寄放的地点。这一过程有一段间隔,称为葬期。葬期的长短因人而异,贵贱有别。古代送葬时有“执拂而哭”的礼俗。拂是牵引灵车的绳索。执拂送葬者的人数因逝者身份不同而有等级之差。据《仪礼》载:“天子六拂,执者千人;诸侯四拂,执者五百人;大夫二拂,执者三百人;士二拂,执者五十人。”
从史料记载看,丧葬礼仪反映的等级差异,不同时期各有其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