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礼仪分为两种:一是指典章制度,比如夏礼、周礼等;二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礼节。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中,礼仪典章被整理并加以系统总结,所有礼仪被归纳为五大类,总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一)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受惠于万品百物,方才能够生息繁衍;自家的祖先,代代不懈的努力,为家族的繁衍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对他们的恩泽,后人一定要有所回报,回报的方式就是祭祀。《周礼·春官·大宗伯》指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本章中的第二节“祭祀之礼”即为吉礼。
(二)凶礼
凶礼,是用于哀悼的仪式活动。凶礼主要包括五种:丧葬礼,即对死者表示哀痛和表达哀悼情绪的礼仪;荒礼,即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吊礼,即当其他国家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时,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恤礼,即邻国遭遇灾难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袷礼,即当他国遭遇敌国袭击并摧毁时,同盟诸侯筹集财物并提供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之后使用的礼仪。
(三)宾礼(www.xing528.com)
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包括天子接受诸侯的朝觐、天子接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派使节欢迎诸侯、天子接受诸侯国的贡品或款待诸侯及其使者等。因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故称宾礼。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不同,宾客见面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但实质体现的都是宾客礼仪。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后世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亦纳入宾礼范畴。
(四)军礼
军礼,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军礼同邦国。”《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之礼: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之礼: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之礼: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之礼:整修疆界、道路、沟渠”。此外,如校阅、刑赏、献俘、凯旋、马政等也都属于军礼之列。
(五)嘉礼
嘉礼,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主要内容有两点:饮食之礼,即宗族内部通过聚酒饮食以加深联络和感情;婚、冠之礼,即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