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民族的宏大古典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民族的宏大古典文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于清晚期以前,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各个时间段相互传承的文化成果,指从中华民族创造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开始,至当代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所有社会历史形态传承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民族的宏大古典文化

(一)中国对“文化”的界定

与西方学者从学科和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关注“文化”不一样,中国先民注重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阐释“文化”。

“文”与“化”最初独立存在。甲骨文的“文”,字形,像纵横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本义为“花纹”“纹理”,后引申指称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彼此交错的事物,如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由具体事物的彩绘、装饰引申出人伦社会中彼此交错的关系,而人伦社会中的关系依靠一定的社群规范或准则来建立或实施,故“文”引申指称“人伦次序”或“社群规则”,而懂得或时刻遵守秩序或规则的人就被赋予具备了“人为修养”,再引申发展指称修养中的好品性,即“美”“善”“德行”义。

“化”最早字形为“匕”,像倒立人形,《说文解字》曰:“匕,变也。”徐灏云:“匕、化,古今字。”“化”本义为“变化”“改易”。《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及《礼记·中庸》“赞天地之化育”等的“化”,均指事物形状、性质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变,后引申指称社群中的人受到社会秩序中的“教化”“教行”“迁善”义。

“文”与“化”两词最早同现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处“文”仍是“纹理”的引申运用,表示天空与人伦社会交错繁杂的各种图案与关系,故称“天文”和“人文”。将“人文”与“化成天下”连用,“人文”是一种手段,而“化成天下”是一种目标,“以文教化”的思想初露端倪。

西汉刘向最早将“文”和“化”两词连用为“文化”。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此处的“文化”是“以文德教化”义,与“武力镇压”相对,强调的是以人的良好品行去改变另外的人或人群。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萧统《文选·补之诗》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文化”,均为“文治教化”之义。

显然,中国文化中的“文化”本义是“以文教化”,意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或品德的教养,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某种法则或方式,而不是阐释人类创造或总结人类认知自身或自然实践结果的结晶。(www.xing528.com)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影响而形成的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伦理规范、作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传承与扬弃,深深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于清晚期以前,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古典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各个时间段相互传承的文化成果,指从中华民族创造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开始,至当代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基于经济模式而发展形成的道德伦理、制度规章、民族风俗等各种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所有遗存,即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它是具有传承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分离出来的东西,是具有一种跨越社会制度、跨越时空、具有传承性的意识形态,是能够对当代甚至后来的社群政治、经济制度,对人们的行为道德和生产方式有着巨大影响的意识形态。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所有社会历史形态传承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深厚思想基础。

安阳甲骨文碑林(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