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位
规划用地位于上杭县域西部、县城中西部南大桥附近。规划地段被汀江分为南北两部分,汀江北岸的规划范围:东至江滨广场、南至汀江、西至规划路、北至人民路,面积约为51.57hm2;汀江南岸的规划范围:东至琴岗支三路,南至琴岗路,西至琴岗支九路,北至汀江,面积约为19.02hm2。规划范围面积合计约为70.58hm2。
规划地段西邻水上运动基地,东接江滨广场,国际水上运动项目的终点以及部分赛道在汀江该处河段,毛泽东同志的旧居临江楼坐落于汀江北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功能定位与规模
衔接上杭县城中心城区与南岗片区和张滩片区的重要环节,依托建设路城市发展主轴和滨江路发展次轴,向东西两侧拓展,建设商贸、文化、休闲景观带,形成集居住、商业金融、办公、休闲旅游和水上运动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本次规划用地规模为70.58hm2;人口规模约为2.09万人,户数:5222户。
规划范围现状人口统计见表12-1:
表12-1 规划范围现状人口统计
3.土地利用规划
1)居住用地布局。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汀江北岸县医院以西,以及南门大桥南岸两侧,居住用地配备有完善的小学、托幼、绿地及服务设施。居住用地面积25.96hm2。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范围内公共设施用地共11.90hm2,占总建设用地的17.39%。主要包括:非市属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服务业用地、市场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医院用地以及文物古迹用地。
3)商住综合用地。商住综合用地主要分布在沿街地块,采用“下商上住”的布置方式,在计算面积指标时,80%建筑面积计入二类居住面积,20%建筑面积计入商业。规划地块商住综合用地面积7.67hm2,占规划区总用地的11.21%。
4)道路广场用地。规划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理念,道路网密度较高,尺度亲切宜人。道路用地14.21hm2,占总用地的20.77%。规划在滨江路基督教堂处设置广场,结合教堂背后开敞绿地空间,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需求,并形成滨江景观渗透。在滨江路商业金融业区内布置社会停车场,满足附近停车需求,如图12-8所示。
图12-8 土地利用规划图
4.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要实现的目标是科学确定道路结构,明确道路功能,合理确定道路断面,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保证各类道路用地率,提高道路通过能力,强化公共交通。考虑到规划地段的特点,支路体系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形式,如图12-9所示。
(www.xing528.com)
图12-9 道路交通规划图
1)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区级道路四个等级:主干道红线宽度为30~50m;次干道红线宽度为18~24m;支路红线宽度为7~18m;小区级道路为4~7m。次干道与支路以生活性功能为主,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20~40km/h,其道路间距为400~600m。
城市道路用地14.21hm2,道路网密度:14.70km/km2。
2)交叉口。规划地段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路口。重要交叉口须渠化设计,进行拓宽,增加车道数。进口车道数原则上应达到路段车道数的1.5~2.0倍。增加进口车道数有多种措施,如:展宽交叉口进口道,中央分割线偏移至出口道一侧,缩小进口道每条车道宽度,压缩中央分割带改为左转车道等。
5.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地段南、北临汀江,东接人民广场,西面有水上运动基地,自然环境优越。规划尽量将这些景观引入规划区内部,与规划区绿地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本区绿地采用渗透式布局,并在重要节点处形成广场。
绿地系统规划遵循总体规划原则,从大环境着眼、小环境着手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汀江沿岸绿带为生态廊道渗入城市,充分利用滨水地带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并结合城市广场及街头绿地,对城市进行全面绿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点”:在居住用地内,结合社区中心,设置小区绿地;在带状绿地上,利用一些较开阔的地段设置广场或街头绿地,这些构成了“点”。“线”:建设路的道路绿化形成主要道路绿轴,解放路和琴岗路绿化带形成次要道路绿轴,规划区内利用不同地块的高差,在不同的台地之间设置绿化护坡,这些与汀江两岸良好的绿化形成滨江绿带,共同构成了“线”。“面”:规划区内的大面积绿化广场、绿色开敞空间构成了“面”,如图12-10所示。
图12-10 绿地系统规划
6.规划控制
1)地块边界划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相关专业规划,结合自然边界、现状道路、行政界限划分地块,以单一性质划定地块,尽量避免不相容使用性质用地之间的干扰,保证规划地块至少一边与7m以上车行道的道路相连接。综合考虑地价的区位级差和开发的经济需求,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性质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
2)地块编号。规划用地地块的划分,是以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功能性质为依据,参照规范以及相关实例,并结合规划区内现状土地的权属情况进行细分。地块编号尽量与功能分区吻合,以便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的布置和今后的管理。
3)开发强度控制。为了在优化城市整体景观的同时,增强土地使用的高效性与合理性,基于不同地块的使用性质及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将土地按开发强度分为7个等级,并设专项控制区。
4)建筑密度控制。以土地利用的“经济、高效、合理”为原则,根据不同地块的使用性质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城市的总体设计和现状条件,将土地按建筑密度划分为6个等级和一个专项控制区。
5)建筑高度控制。规划根据城市空间设计,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将城市建筑高度分为5个控制等级。
6)建筑后退控制。一般公建后退主干道不小于5m,后退次干道不小于3m,后退支路不小于2m,有大量人流的公建后退主次干道不小于8m,并配置临时停车与回车场地;多层住宅后退主干道不小于5m,后退次干道不小于3m,后退城市支路不小于2m,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新区不低于1.0h,旧区不低于0.8h,同时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