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中的建筑数量是难以计算的,功能多种多样,形式百花齐放,这是城市功能和文化多元化的表现,也是城市开放包容的表现。但是从城市生态性出发,我们需要控制城市环境的容量;从城市安全性出发,我们需要进行防火、防空、抗震、航空净空、微波通信、军事等方面的考虑;从城市景观性出发,我们需要对重点建筑或区域进行视线保护,保障城市视觉走廊,控制城市天际线。这些工作就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对城市建筑的高度有所控制。而在规划实践中也的确有很多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从气候的角度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长年主导风向的引入以及新鲜空气的引入,以帮助驱散城市中受污染的空气,保障拥挤城市中的空气质量,因此在城市主要风向以及主要氧源方向需要通过控制建筑高度,保证主导风向和新鲜空气的进入。在北京2006版《建筑高度控规》中,就明确规定北京中心城西北部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45m以下,以保证西山氧源清新空气进入中心城地区。
从景观的角度看,对于城市中各级文保单位以及其他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的史迹、建筑、古建筑遗址,不但要保护其自身,对其环境、视野也应当妥善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保护对象为核心,建筑高度由内向外围逐步升高。北京旧城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化古都,其旧城的建筑高度控制一直是以故宫为中心,向外逐步分层次升高的,从绿化区、平房区到9m、18m、30m、45m等。桂林市在2007年4月完成了《城市风貌设计导则》,根据景观视野的需要将城区分为控高10m、16.5m、19m、22m、24m共五个区域。在北京、广州最新规划中甚至在城市敏感地区严格设定了禁建区,严禁建设各类建筑。(www.xing528.com)
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建筑类型,也是城市高度控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中西方古代城市,因为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原因,城市建筑都比较低矮,只有与宗教、景观有关的部分建筑比较高大,如中国挺拔的塔、西方高耸的教堂,往往冲破平直的屋顶轮廓线成为城市的地标。而19世纪,随着钢铁、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进步和电梯的发明,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出现了,它就是“高层建筑”。正因为它代表了发达的科技水平、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现代城市的图腾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冲破城市千年不变的轮廓线,不断地刷新城市天际线的高度和轮廓。因此,城市天际线的控制就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一些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开始采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的高层建筑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布局,比较经典的案例有培根主持的美国旧金山总体城市设计和费城总体城市设计,以及日本横滨城市设计等。在不考虑历史文化保护、航空等特殊因素的情况下,依据城市级差地租理论,越是城市中心地区,地租越是高昂,也就更加需要集约利用土地,同时这里也是城市景观的核心区,于是在这里高层建筑往往成为城市空间的主角,因此通常高层建筑更多地布局在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强调空间的、经济的核心,缔造“视觉识别性”,创造视觉上的高潮。2006年年底土地成功转让的南京金陵饭店二期工程用地,土地出让方案明确规定“项目为超200m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设计方案须报经市规划审批领导小组专题审议”,对建筑高度的限制从常规的限高改为“限低”,以期形成城市新的地标。在北京2006版《建筑高度控规》中,规定中心城西北部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45m以下;而南部及北部地区则以60m建筑高度控制为主,以体现中轴线高低起伏的韵律;中心地区东部以80m建筑高度控制为主,各边缘集团建筑高度控制在30~80m,形成有节奏的天际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