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厦门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融合

厦门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融合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造城市,城市造人,城市和人共同造就城市文化。鼓浪屿上有很多此类建筑,保持了厦门岛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征。厦门在600余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文化特征,如“延平文化”、五口通商的海洋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和中西交融的音乐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已经融入厦门市民日常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之中,成为城市未

厦门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融合

“城市”与“文化”的联姻,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发生的,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人造城市,城市造人,城市和人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宏观地看,城市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文化范式,与城市对于社会人类的意义相吻合,标志着一种社会体制下的文化语境。具象地看,城市文化又因城而异,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

1)空间特征——不可替代地成为城市第一层文化底色,使城市具有自己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2)时间维度——城市文化的第二特征,城市独有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给城市留下抹不去的文化烙印。

3)制度、规章——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属性、形态和发展,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走向。

4)物态环境——直观而立体地凸显着城市的气质、形象,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显性标记和感性认知对象。

历史文化遗产并不完全是一种死的东西,很多历史文化遗产还在被使用、传承,还在被不断演化。通过赋予它们一种新功能,比如把它们改造成酒店、旅馆、酒吧,人们到了这里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和民族风情。

比如厦门市通过对鼓浪屿的一些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改造,使其重新焕发青春。通过它们进一步激活鼓浪屿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鼓浪屿旅游消费,更多的名人在上面定居,使之成为一种品牌,一种收益,一种资产。将来,人们一提起厦门就会想起鼓浪屿,就有一个很鲜明的形象。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模仿的,也是城市新区无法替代的。

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护城市的固有风貌?如何保持城市原有的肌理生活方式?厦门如何保持自己的风貌?城市化是一个矛盾进程,既有多元化,又有集中化,还有本土化。从大的层次来说,城市具有群体空间同构现象,世界上的城市渐渐形成网络,即城市群,如泉厦漳城市一体化。从中等层次来说,城市的空间具有模式化的趋同,城市规划需要理性的模式。厦门岛的发展,如像岛外的发展,可以归类为这种空间模式化的发展。从微观空间的分化上来说,文化决定城市空间。全球化带来的是全球化的消费主义的泛滥,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正在进行当中。从厦门岛和鼓浪屿来看,建筑多为内院式,可以看成家庭生活的对外延伸。鼓浪屿上有很多此类建筑,保持了厦门岛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征。如果采用过激的手段推倒围墙重建,势必会导致鼓浪屿固有特征的丧失,厦门固有文化的丧失。厦门空间的塑造,需要延续厦门固有的家庭生活化的空间,保持其固有的空间感。规划的核心原则,即回归居民,回归生活。(www.xing528.com)

当前看来,就厦门文化遗产和传统空间形式保护的总体情况而言,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局面,面对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之势,以往旧有的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分聚集,建成区的扩展呈中心状发展的趋势,环型放射的路网格局等方式难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交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以往城市追求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而致使厦门的历史文化街区曾经一度被新的建筑群所淹没。

大量商贸金融功能聚焦旧城,几十年来,众多城市功能在厦门岛内旧城区叠加,对厦门历史城区的保护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功能的聚焦带来了人口的过度密集,来自厦门市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岛内外人口分布差异悬殊。岛内湖里区的人口密度高达15293人/km2,而岛外海沧区的人口密度只有1872人/km2,与湖里区相比,人口密度仅为其1/8。人口的高度聚集会影响到人口的整体发展。岛内人口的高度密集导致交通日渐拥挤,钟摆式的人口也使得厦门消费市场畸形,更使得厦门的房地产市场在卖方市场这一表现方面表现得更加严重。

交通布局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伴随着各种城市功能被集中塞入旧城的同时,旧城也担负着难以承受的交通流量。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历史街区的道路被拓宽,反而引发了交通“决堤”效应,直接将大量机动车交通引入历史城区,不但使传统街巷整体格局和城市机理受到破坏,而且使交通环境质量更加恶化。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保护历史性城市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厦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积淀了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遗存有丰富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集聚了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今天的厦门已经是千百万民众生活于其中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城市,我们因此就肩负着“保护”与“发展”的重任。这座历史性城市的保护始终是在艰难与曲折中前进的,城市的发展告诉我们,历史文化是不容割裂的,不尊重历史文化的行为最终将会受到惩罚。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隐含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鲜明可感的印象、感受、记忆,赋予城市特有的风骨和气质,折射出城市人的价值共识、生活态度、审美水准。一般认为,城市文化形态的构成主要有:①城市的物态环境(硬件因素);②城市的人文环境软件因素)。物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之间关系:互为依存、双向互动。

厦门的城市文化源自闽南地区城乡的多姿多彩演绎形式。移山填海的厦门海堤精神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英勇勤劳的厦门人民在全国全省同胞的支援下,战山斗海,警惕反动派海空炮袭,白手起家,用双手用意志在高集海峡上建起了人工海堤,轰动了中外。

中华城区是厦门城市历史的缩影。这里有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故居,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吕世宜的故居,清末创办厦门学堂的发起人之一、台湾举人王人骥的故居,厦门著名教育家陈桂琛的故居,还有近现代一批名人如谢云生、苏警予、虞愚、周殿薰以及当代中国科学院老院长卢嘉锡、民族工商实业家黄世金、名中医盛国荣等都在这里留下珍贵的遗迹。中华城区还有传统的石牌坊和石狮王爷、古井,有中华第一圣堂——新街礼拜堂,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建筑等,这些都是历史的遗存,是厦门城市文化的精华。

生活文化特色重塑是厦门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基因。厦门在600余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文化特征,如“延平文化”、五口通商的海洋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和中西交融的音乐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已经融入厦门市民日常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之中,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基因。遗憾的是在厦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过于重视外在性城市物质景观的塑造,过于强调城市空间发展的经济效率,忽视了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文化特色的塑造。比如,在旧城更新中仅仅强调骑楼、建筑立面、建筑高度的控制,却把大量的老城区居民迁出。大量的生动的、充满特色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体量的商业广场。鼓浪屿作为琴岛,有时人们会抱怨:现在听不到悦耳的钢琴声,成了到处是叫卖海鲜的“海鲜岛”。我们不希望这种情景取代现实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