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方法
可达性评价,是对油气资源型城市现状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是否满足公共设施获取机会的公平进行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可达性研究应用领域广泛、成果丰富、度量方法多样。但因对可达性概念解释不同,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但对可达性的内涵本质是一致的——反映的是到达某一地点(空间位置)的难易程度(便捷度)。因此,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即为避难需求点到达应急避难场所的难易程度。
当前,可达性的度量方法很多,根据相关学者对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其优缺点的研究总结,结合前期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综述,对油气资源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评价度量方法的确定,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一是从应急避难场所作为紧急型设施提供服务的时效性考虑,可达时间或距离决定能否有效避难;二是对于油气资源型城市,发生地震或重大油气事故灾害时,避难人群需依托真实的避难疏散路网到达应急避难场所,因此应结合避难路网的情况进行可达性分析。鉴于此,本书以ArcGIS10.0为平台,采用网络分析法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评价。
网络分析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将与网络相关的实际问题抽象化、模型化,利用网络元素的拓扑关系考察网络元素的空间属性,由点要素和线要素组成。在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评价中,线要素为避难疏散道路网,点要素为设施点和避难需求点。其中,设施点表示避难疏散通道上应急避难场所的出入口位置,避难需求点表示避难人群到达避难通道的位置。基于ArcGIS10.0的网络分析,包括网络的构建、实际可达范围空间表达、数据统计三个方面。
(1)网络的构建。建立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点、避难需求点的空间数据网络,并加载至网络分析模块。
(2)实际可达范围的确定。利用GIS网络分析,求取避难需求点通过真实路径到达最近应急避难场所的最短时间,并以一定的时间为间隔,生成应急避难场所实际可达范围的网络分析图层。
(3)数据统计分析。对不同时间间隔应急避难场所可达范围内需求点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用以评价现状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基于油气资源型城市油气管道敷设的特点,为更清晰表达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受避难疏散通道的影响程度,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对未考虑“最坏假想事故情景”与兼顾“最坏假想事故情景”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可达性评价比较。
(二)评价模型(www.xing528.com)
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为避难需求点到达应急避难场所的难易程度,可从避难需求点到达避难场所设施点的最短距离或时间来考虑,并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时间距离,用通过的时间成本来进行表达,即时间成本越小,越容易通过,则可达性越好;时间成本越大,越难通过,则可达性越差。
研究区内避难需求点到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点的可达性为
ai=Min(Tij) (3-13)
式中 i——研究区内任意一点;
j——避难场所;
Tij——点i通过实际避难疏散路网到达应急避难所j最短时间成本;
ai——研究区任意一点i的可达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