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动态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动态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达性反映的是避难需求点到达应急避难场所的难易程度,相关研究与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ArcGIS平台,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和避难人群的供求关系,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法或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可达性评估。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总结见表3-3。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动态

(一)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进展

1.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

国外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大多早于我国,主要以应对地震火山喷发、飓风自然灾害为主,其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设施选址、设施服务区等公共设施理论领域,对空间布局研究,按照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AHP法;另一类是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与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以道路可达性为基础。

2.国外应急避难场所实践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实践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水平较高的美国和日本进行对比研究,见表3-1。

3-1 美国与日本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对比

978-7-111-58788-0-Chapter03-1.jpg

(二)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研究进展与动态

与国外相似,国内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关注也起源于自然灾害(地震),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选择及优化选址、空间布局的可达性及公平性研究等方面,并开展了相关实践工作。

1.区位选择和优化选址相关研究

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选址研究,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安全实用方面,保证安全避灾,不会造成二次灾害;二是经济成本方面,力求配置的最优化。国内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和优化选址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通过模型构建与求解,进行最优选址。张培等依据设施区位配置(L-A)模型理论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原则,构建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并借助交互式的线性通用优化求解器(LINGO)对其求解,最后以北京市某社区为例进行位置合理性评价;周亚飞等基于“公平”和“效率”原则,提出城市避难场所多目标规划选址模型,并利用建模优化软件(LINGO)对其进行求解,最后以天津为例进行实证应用。

(2)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定量分析选址问题:徐志远等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3)与ArcGIS结合,进行选址的空间分析:如张浩等开发了基于ArcGIS Engine和Matlab的避难场所选址系统;于书媛等以ArcGIS为平台,采用空间分析模型筛选并进行可视化;武文杰等则采用Voronoi图分析。

2.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相关研究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相关研究,总体来讲可概括为: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从可达性和服务效率两个方面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均衡性和合理性进行单独或综合的研究和评价。

(1)可达性相关研究与评价。可达性反映的是避难需求点到达应急避难场所的难易程度,相关研究与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ArcGIS平台,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和避难人群的供求关系,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法或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可达性评估。另一类为基于ArcGIS平台,依托实际的道路网路,采用网络分析法进行可达性评估。

(2)服务效率相关研究与评价。反映的是现状应急避难场所能否满足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服务区)范围内避难人口(服务人口)的避难需求,以责任区范围和服务人口数量的确定为核心进行服务效率的研究与评价。

(3)以可达性和服务效率为基础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研究、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布局评价研究及布局合理性研究与评价等。(www.xing528.com)

(三)应急避难场所类型、规划建设原则和标准

1.应急避难场所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不同类型,通过对常见分类标准整理可得表3-2。

3-2 应急避难场所类型

978-7-111-58788-0-Chapter03-2.jpg

2.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原则

根据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作用,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安全性原则。它是应急避难场所能够保证避难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也是规划建设的首要原则。在规划时进行安全性评价是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避难安全的有效途径,而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是影响安全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规划建设时应避开地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区、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厂与仓库、高压输电线路等危险区域,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生命线供应保证能力好的区域。

(2)就近避难原则。即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迅速地到达最近或较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有距离近、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

(3)“平灾结合”原则。即注重平时和灾时功能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应急避难场所在平时能够提供其他使用功能,灾时能过通过适当改造达到应急抗灾的功能。

(4)统筹规划原则。一方面指的是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各项规划相协调,并争取与政府的计划项目相结合,保证其建设合理性,促进其实施;另一方面,在统筹应急避难场所整体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若干等级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保证防灾分区和防灾单元中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均衡性。

(5)动态性和灵活性原则。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急避难场所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进行动态的更新和适时调整以满足城市应急避灾的需要;而城市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与其他次生灾害的并发、连发性特点,震后的实际灾情与规划设定的灾情往往有较大差异,应根据震后的具体灾情组织避难疏散。

(6)因地制宜原则。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城市自身建设条件,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场所和场地进行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根据城市自身灾害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规划;三是针对次生灾害的规模和类型,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配置。

3.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标准

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方面,国家各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标准规范,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15)等。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总结见表3-3。

3-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978-7-111-58788-0-Chapter03-3.jpg

注:表中各指标的适用以满足需避难人员的避难要求及城镇应急功能配置要求为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