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城市规划设计

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城市规划设计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健全组织机构,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目标、层层落实,共同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出路应是从破坏生态向恢复生态转变。

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城市规划设计

建设海绵城市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流域区域、水域陆域、地上地下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以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为基础,把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1.理念和方式转变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很难来解决城市中诸如干旱、雨涝、地下水漏斗下降、水体受到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及城市绿地减少等问题。而应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和整合的方法、技术,来解决城市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应采用全面的生态系统价值理念,舍弃功利主义狭隘的价值观;就地解决水生态、水安全问题,而不是将其迁移给异地;弹性滞蓄,而非刚性排泄,如图2-5和图2-6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2-5.jpg

图2-5 海绵城市排放低于40%

978-7-111-58788-0-Chapter02-6.jpg

图2-6 海绵城市水循环收集与释放

2.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的,城市的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大规模降雨则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即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无论公园绿地、住区绿地还是单位庭院在新建、改建过程中均应建设雨洪利用设施即渗透井和渗水边沟等调蓄设施;园路及铺装场地的面积大小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地吸收雨水,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及透水施工工艺;采用渗透型雨水积蓄池、水旱两宜型雨水花园。

3.建立滞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

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如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防渗漏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屋面,通过建设限流、滞流设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多地使用。还可以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换言之,就是在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行道绿化和道路排水的要求,沿线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洪控制与利用设施,如图2-7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2-7.jpg(www.xing528.com)

图2-7 多功能雨水调蓄系统

4.健全组织机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涵盖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具体涉及规划、建设、交通、市政、水务、园林、财政、国土、发改、环保等多个部门。然而目前城市管理体制碎片化问题非常突出,各司其政、政出多门,导致政府管理的不协调。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健全组织机构,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目标、层层落实,共同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是城市建设宝贵的资源而不是负担。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出路应是从破坏生态向恢复生态转变。湖泊、河流、沟渠、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受到应有的保护;总规中应明确水面率、绿地率以及径流控制率;专项规划中要反映总规的相关指标,如透水铺装、植被草沟等;控规中规划控制指标应涵盖区域透水面积比例等。通过建设低影响的开发设施、控制城市径流污染、削减径流量、补充地下水等措施来实现雨水自然顺畅渗透和可持续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如图2-8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2-8.jpg

图2-8 海绵城市建设框架

5.因地制宜,形成弹性城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条件各异,河流水文的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及降雨的规律性不同,内涝防治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等也不一致,所以应当科学界定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地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弹性城市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指城市能够及时、准确地影响灾害并能够从灾害中恢复,将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及经济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弹性城市就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多次利用,以此解除水危机。一旦建设起来,每利用一次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资源,如果建设反渗透技术,就可以达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这样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实现“水资源的弹性”发展,如图2-9和图2-10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2-9.jpg

图2-9 生态调节沟

978-7-111-58788-0-Chapter02-10.jpg

图2-10 弹性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