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高职校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都较为重视,这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养成教育”的持续推进得到体现。本部分根据笔者搜集到的个案高职校各二级学院2015年和2016年开展“实践教学养成教育”的计划和总结[16]、学校近几年主题教研活动系列报道等资料,并结合该校2014—2018连续5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对该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做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17]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问题的实质是职业精神培养所受重视不够甚至缺失,因此,为了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就应该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中增加对职业精神的培养。个案高职校的农学院注意到了这一点。该院明确提出,要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时,该院在2015级方案基础上,强化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增加通识课比例,保证通识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0%,通过文理渗透、艺术熏陶、发展兴趣的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该院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同时注重在各类课程平台融入职业精神元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和引导,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职业精神核心修炼的内容,明确职业精神的特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该院将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等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围绕技能训练、技能考核,将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沟通协作、意志品格等各类职业元素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二)开设职业素养类课程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都属于职业素养,它们是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如何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为学习者开设包含二者的职业素养类课程是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法。例如,个案高职校的机电学院和制药学院就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分别开设了“5S管理实务”[18]和创新课程[19]。
为了保证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深度,机电学院在2015级和2016级所有专业均开设了“5S[20]管理实务”课。这门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始终。每学期安排8课时,分5学期完成,共计40个课时。第二,在课程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包括5S概论,5S经典案例分析,5S体系推进,5S实施方法等内容。第三,在课程考核上,这门课程的考核由课程成绩、教学场所职业素养表现、寝室管理职业素养表现和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等4个模块组成。课程成绩占20%,其余占80%(教学场所职业素养表现占40%,寝室管理职业素养表现占30%,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占30%,志愿者服务为加分项)。教学场所职业素养表现由教科办考核,寝室管理职业素养表现由学工办考核,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由多部门联合考核,志愿者加分项由学院团委考核。课程总成绩低于60分,或者4个模块中有任意一个模块考核不合格,这门课的成绩就判定为“不合格”。补考以参加公益服务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做不少于12个小时的公益服务来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制药学院依托学院各专业的技术服务平台,以教师的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国家及省级技能竞赛等项目为载体,从2015年开始开设企业生产安全咨询、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环境污染物检测实务、化学制药工程设计实务、新型药物及功能材料开发、植物有效成分分离与开发、新型催化材料开发、技能大赛挑战杯新苗计划等各类大赛项目共8门创新课程,2016年通过对各服务项目的教学化改造,构建各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在该学院,共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根据学院制定的《职业素养大纲》确定,个性的职业素养培养则根据每门创新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例如,在“企业生产安全咨询”课程中,针对职业素养有如下要求:一是进出企业的着装规范和文明用语。二是教师(师傅)行为规范。咨询服务过程中要做到诚信、守时、细致、周全,安全评审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严格、规范。三是在检查中学会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同时注意确立自身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养成按章操作、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四是在评审过程中要做到现场检查到位、不留死角,引用对照法律、标准准确,提出的整改意见客观有效。五是在报告编写中做到格式规范,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引用标准准确,评价到位。所有申报创新课程的教师,首先自己要遵守各种职业规范,再通过一整年的“师”带“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在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课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21]
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课堂教学、专业实训、职业指导、日常管理、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22]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减少“技能至上”倾向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个案高职校很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个案高职校旅游学院通过在专业理论课、实践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做法如下:在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中设置“职业素养”一项,其分值占课程总分的20%(其中18分为基础分,其余为加减分)。任课教师全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并说明赋分理由,然后将成绩表和《课堂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记录》上交学院教科办。旅游学院在实践操练或者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文化精神渗透,形成“70+10”的新教学模式,将素养培养置于专业育人的重要位置。所谓“70+10”,是指在80分钟的传统课堂内,70分钟内完成实践或知识教学,设计10分钟“文化素养熏陶”环节。“70+10”模式的呈现可以是在传统课堂内结合教学需要进行10分钟的讲授、微课、讨论等形式各异的专题传统文化学习,可以是一个传统文化典故作为正课部分的导入或者总结,也可以是一个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实践项目。
个案高职校农学院的“临床兽医诊疗”实训课力求向学生传递作为一名兽医所需要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该课程以工作任务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之外,增加了素质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服务“三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素质。
在个案高职校机电学院所有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中,职业素养均占一定比例,在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中,学生如果出现带零食进教室、课堂内玩手机、未穿实训服、实训器材未整理等情况,都会相应扣分,直接计入课程成绩。
个案高职校信息学院将7S[23]管理融入课程考核。该院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7S管理培训,编制了包含7S管理的《师生职业素养手册》,以综合值班为抓手推进实验室7S管理,并要求在实训室上课的课程,各任课教师在编制课程形成性考核方案时,都要将7S管理的相关要求作为必备内容。
(四)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和职业氛围[24]
大学教育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教书”是手段,它作用于学生的理性层面,要想达到“育人”的目的,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作用于学生更为广阔复杂的非理性领域,使学生得到陶冶和感化。[25]作为一类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的大学教育,高职教育为了实现培养具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应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以及相应的职业氛围。
个案高职校医学院十分注重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该院校内实践基地大楼外围由聚苑亭、华佗铜像以及“福音百年”、“厚德敦医”、“百草园”等纪念石碑环抱,室内则以仿真医院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主阵地,通过以下做法努力营造专业文化氛围:第一,在楼道、教学实训场所悬挂名人图片、格言警句、《本草纲目序言》长卷、卫校办学及杰出校友老照片,构建墙廊文化;第二,在大厅摆放南丁格尔铜像、陆月林事迹展板、“上善若水”百年护理教育座右铭,在玻璃幕墙张贴《人梯赋》和由明星教师、拔尖学生、模范校友三大板块组成的“五星广场”,营造“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的文化氛围;第三,在一楼廊墙设置医学教育百年长卷,在二至五楼廊道设置以福音护校、八婺女中、四眼井、卫校小树林命名的学习角,以及医护服装和器械用物沿革展示柜等,弘扬医学院百年医学教育发展形成的“上善若水”的服务理念。
个案高职校的师范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制药学院、机电学院等学院的有关专业通过统一穿职业装的方式营造专业文化氛围。该校学生大多比较认可分专业统一设置职业装的做法,文秘类专业、旅游服务类专业等以“职业西服套装”作为职业装,机电类专业、制药类专业等以“工装”作为职业装。要求学生穿职业装的场合有实训课、班级集体活动、学院或学校集体活动等几种,也有的专业要求“每星期固定穿两天”。[26]
个案高职校医学院通过建设校内仿真医院的方式营造职业氛围。该院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已建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仪设施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诊室架构、病区设置和氛围营造都达到了现代小型医院要求的仿真医院标准,这个仿真医院可供400名学生同时实训,它与医院职业环境相仿、工作流程相近,学生身处实训室,犹如身在职场,这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企业经历”
具备一定“企业经历”的职业院校教师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形成过程与作用有着更加贴近职业实践的认识,而且他们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经受过职业实践的熏陶,会留下许多痕迹,这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学习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职业院校增加教师“企业经历”的途径通常有两条:一条是从企业引进技术或管理骨干担任专业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这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有明确规定;另一条是让教师赴企业实践,这已被职业院校作为教师职后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
个案高职校对增加教师的“企业经历”十分重视,并通过上述两条途径予以实施。该校陆续从企业引进既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工程、经济等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担任专业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到2015年年初,该校已从企业引进机电、信息、建工、化工、农业、医学、经管、旅游、艺术等9个专业类别的155名教师,这些教师在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教师赴企业实践方面,该校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教师参加社会(企业)实践的有关规定》,对社会(企业)实践的对象、基本原则、内容、时间及单位要求、实施要求、经费支持、工作考核和工作保障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项工作的落实中,该校农学院除了要求每位专任教师每年参加1个月的社会实践外,还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脱产挂职锻炼、参加省培顶岗实习项目培训、担任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增加教师们的企业经历。[27](www.xing528.com)
(六)开展主题教研活动[28]
主题教研是把平常教学中遇到的急于解决的或者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题,各教研组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它具有“针对性强,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合作性强,利于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和“研究性强,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特点。[29]系统、持续地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个案高职校举办了很多主题教研活动。在这些主题教研活动中,既有“四说”“四重”“四接”“四促”[30]等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每一个系列下面分为若干个主题),又有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的非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如信息化教学主题教研活动、“改善永无止境”主题教研活动。每一次的主题教研活动,会根据主题内容在不同二级学院轮流举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教育督导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领导、教科办主任、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以及承办主题教研活动的二级学院的全体专业课教师参加,有时候也会邀请兼职教师代表、行业专家等参加。每一次主题教研活动,既有教师代表做汇报,也有集体研讨,还有专家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做点评。通过系列、持续的教研活动,该校不同专业教学团队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为增强教师的融合培养意识、提高教师的融合培养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主题教研活动也成了增强教师融合培养意识、提高教师融合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通过社团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31]
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的群众性团体,它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2]
个案高职校十分重视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与培育中的作用,共创建了理论学习、职业技能、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等四类学生社团,在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学生社团总数分别达到143个、149个和157个(2016年数据不详)。2014年,四类社团所占比例分别为11.89%、30.77%、6.99%和50.35%,职业技能和志愿服务两类社团占到学生社团总数的81.12%。2015年,职业技能类社团达到51个,占到学生社团总数的34.23%。
该校将社团活动的舞台充分交给学生,在活动经费和技术指导上给予大力支持。该校十分重视理论学习类社团和职业技能类社团的培育,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该校推行学生社团星级管理办法,创建了一批高层次、高品质的精品社团,并在精品社团中实施社团学分制,开展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为学生开辟了高质量的“第二课堂”。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该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八)通过编写辅导读本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33]
搜集、整理职业素养相关知识、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写成职业素养培养辅导读本,然后以便于携带的小册子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些信息,收到较好的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个案高职校的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制药学院等二级学院的老师们深谙此中道理,他们纷纷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机电学院相关部门联合“5S管理实务”“精益管理”课程组编写了《明德知行 敏思——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养成之旅》读本,该读本包括“5S”与精益管理要义、我的文明寝室、我的操行素养、我的志愿服务与公益、我的职业能力培养、“‘5S’实务”课程标准和“‘5S’职业素养实务”课程践行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学院组建了职业素养手册编制团队,通过企业考察、参加培训,并结合学院特点,从校园文化、职业素养、素养规范、7S管理和实训室安全等五个方面编写了《职业素养手册》。
医学院在以往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编制了《7S管理学习指导书》,以宿舍的卫生、纪律、安全和文化等方面为突破口,持续推进至课堂、实训室及校园公共空间。该院职能部门和专业全员参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以提升素养为核心和精髓的7S管理模式得到全面的推广。
师范学院认为,学生职业行为手册的推行是学生养成正确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关键,因而该院各专业结合就业岗位需求,与合作基地单位共同编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三字经读本》《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手册》《文秘专业学生礼仪手册》《传播与策划专业礼仪手册》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职业服务礼仪手册》等学生职业行为手册。
(九)通过举办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邀请在某一个方面有深入研究或丰富经验的人做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深度的或者丰富的信息,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进而促进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都很重视这一类活动的作用。
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个案高职校几乎所有二级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些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而且,有的学院这类活动的量比较大,有的学院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从10月份开始,信息学院就举办了优秀校友、优秀学长励志成才报告、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经验交流、教师出国(境)考察分享、行业企业员工素质技能规范展示等10余场讲座、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习方法等,使学生受到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而在师范学院,则形成了通过讲堂(班级讲堂、园长讲堂)、讲座(专业年度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特色做法。
(十)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34]
科学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规范化的制度创新形式,其项目设计及时引入最新科学技术,综合考虑了企业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为一项职业性的竞赛活动,它以职业项目或职业任务为方式,对参赛选手利用已掌握的职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它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职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心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果组织得好,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可靠的“抓手”,为职业院校自我评价办学水平和确定教育改革方向提供具有清晰显示度的“晴雨表”。[35]
个案高职校十分重视技能竞赛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该校建立了院、校、省三级竞赛选拔制度,制定出台了校院两级技能竞赛管理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技能竞赛,争取做到“初赛人人参与,省赛选拔参与,国赛集训参与”。该校积极探索赛教融合的教学改革,开展企业项目、竞赛项目、科研项目的教学化改造,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练体系,并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学生实训。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等方式,该校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18年2月2日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指出,个案高职校在“2013—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TOP300”和“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TOP100”两个排行榜中都位于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等单位组织编写的《2017—2018年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质量分析报告》也指出,2016—2018年,在总获奖项数、一等奖获奖项数的全国排行榜上,个案高职校连续三年名列全国前十名,而且竞赛成绩稳定。[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