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涉教育目的的问题。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提出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在理性支配下,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完人”[23]。历史上,英国的阿诺德(Matthew Arnold)、欧文(Robert Owen),德国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等很多思想家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过探讨,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不过,由于这些思想家“往往都是把人抽象化,‘公然舍弃实际条件’,找不到从理想通往实际生活的现实道路”[24],因而其“理想性”观点未能得到普遍认可。马克思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从生产力、社会关系(制度)等维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为人的全面发展寻找到了一条比较现实的道路。[25]他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成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6]。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地区结合各自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发展,从而使得这一理论不断完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类和个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狭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的体力、智力、心理、品德、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27]
马克思主义关于类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28]:一是类特性的全面发展,它既包括类意识的能动性,又包括类实践的能动性,其实质是人类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这是人区别于物和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二是类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它是指人类由以往封闭、落后的社会关系向开放、先进的社会关系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三是类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些能力包括人类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社会生产的能力、与外界协调的能力等;四是类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实现,它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综合反映。(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则主要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29]:一是各种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包括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社会力、现实力、潜力等;二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自由个性是指人与人在特性方面的差异,如兴趣、爱好、性格、心理、气质、行为特点等;三是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它表现在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等方面;四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它不但指人的目的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五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它标志着个人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享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等;六是类特性,包括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
本研究探讨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旨在培养兼具较高水平职业技能与较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涉及的是狭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体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30]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都属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们对将学生打造成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