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实践研究成果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以往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可以发现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急功近利的职教政策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二是需求导向的办学思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三是复杂、冗长的培养过程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虽然政策制定者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本意并无不妥之处,但这样的表述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实践研究成果

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由于未能妥善处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的关系,不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人们无疑是十分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但为何对与其休戚相关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重视呢?反思以往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可以发现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急功近利的职教政策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二是需求导向的办学思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三是复杂、冗长的培养过程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

(一)急功近利的职教政策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往往对一定时间内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做出规定,例如,“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劳社部发〔2003〕38号),“‘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发〔2005〕35号),“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偏爱提“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例如,“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教高〔2004〕1号),“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职成〔2004〕12号)。以政策发布时职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似乎不需要考虑学生基础和技能学习意愿以及职业(高职)院校培养条件,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技师、高级技师等技术技能人才。虽然政策制定者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本意并无不妥之处,但这样的表述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政策发布之后,教育行政部门是要组织评估的,其结果又与学校的经费、招生指标甚至领导职务的升降密切相关,因此,职业(高职)院校无不全力以赴。相对于培养职业精神这一精神层面的、隐性的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这一技能层面的、显性的职业素质就来得更加高效、划算,于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忽视职业精神培养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需求导向的办学思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之初,经过外国列强的蹂躏、内战的消耗和革命运动的破坏,中国社会可谓“百废待兴”,诞生于此时的高职教育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尽管自身师资、设备、经费、生源等条件都欠佳,但高职院校没有慢条斯理地准备条件、等待发展时机,而是迅速投入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大、见效快的职业技能进行“专项强化”,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大量具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时期,职业精神培养也不是完全没有,而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混在一起。经过不断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职业精神培养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受到的重视仍然不够,这是因为在学生就业时,职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而不少高职院校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率视为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方向和指标。(www.xing528.com)

(三)复杂、冗长的培养过程导致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

从一些招聘信息和对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职业精神很受用人单位重视。例如,天津职业大学一位老师对到该校招聘的96家电子信息类企业所做的调查就发现,大多数企业(55家)认为,仅仅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员工的道德水准、工作态度等职业精神范畴要素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受到更多的重视。[6]既然如此,以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率为办学导向的高职院校为何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对职业精神的培养不重视呢?了解一下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与特点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首先应该确定培养目标。在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中,有一些是所有职业的从业者都应具备的,也有一些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既要根据职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确定一般性职业精神,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服务奉献、创新、公正等精神,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相关职业的现实情况确定本专业的特殊职业精神,如医学类专业的仁爱精神、师范类专业的爱生精神[7],管理类专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工学类专业的精益求精精神,等等。其次,应选择合适的培养活动。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特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活动大致有以下两类:第一类,课程教学。通过职业精神主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职业素质拓展”“实务讲座”“个性化就业指导”等)、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相关内容)、公共课程(例如“大学语文”“社交礼仪”“美术欣赏”等)、实践教学课程(校内实训课程、顶岗实习课程)等课程的教学进行职业精神培养。[8]第二类,校园文化熏陶。将职业精神的元素融入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各种活动、规章制度建设和师生行为表现中,让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不断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再次,应找寻合适的评价方法。如前所述,职业精神既包括一般性职业精神也包括特殊职业精神,既需要通过各类课程的教学来培养,也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来培养,而且,其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不同种类职业精神的培养,是用定量方法还是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还是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对于不同课程中的职业精神培养,是进行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还是二者相结合的评价?对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活动进行的职业精神培养,其评价是单独安排还是并入相关课程中进行?……对这些问题,相关政策文件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需要不同院校结合校情创造性地解决。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中,从培养目标确定到培养方式找寻,再到培养条件完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面临的情况可能各不相同,整个过程十分复杂。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停歇,而且不到培养活动完全结束(学生毕业)也不能给出培养质量的最终评价结果,因而整个过程十分冗长。对于这样一种培养过程复杂、冗长,见效慢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尽管高职院校知道其重要性,但是对它的态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