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一个有界限的系统,如一个个体、一个方案、一个团体、一个机构、一个地区等,运用多样的技术与手段搜集完整的资料,以做出深入、翔实的描述、阐述与分析,呈现出该系统的真实面貌与丰富背景,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方法。[89]本研究以一所综合性公办高职学院为个案,通过调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其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做法、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进行检验与补充,以更好地掌握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现实状况,并为融合培养机制的提出与阐释提供依据。
【注释】
[1]张健.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18.
[2]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J].中国中小企业,2015(6):20.
[3]杨进,赵志群,刘杰,等.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28.
[4]杨进,赵志群,刘杰,等.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5.
[5]王岳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42.
[6]张毅.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分工变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5.
[7]马云泽,杜超.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12):28.
[8]倪光辉.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N].人民日报,2014-06-24(1).
[9]赵琪.提升年轻人技能成经济增长新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01(A3).
[1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9.
[11]肖凤翔,马良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程序及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2.
[1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9.
[13]瑞恩博德,富勒,蒙罗.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M].匡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39-256.
[14]Stevenson J.Developing vocational expertise:principles and issu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M].Sydney:Allen& Unwin Academic,2003:4.
[1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51.
[16]Pring R.The skills revolu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4,30(1):106,115.
[17]Handel M.Trends in job skill demands in OECD Countries[M]//OECD social,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Paris:OECD Publishing,2012:8.
[18]李明甫.发达国家高级职业技能开发的制度保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10.
[19]吴道槐,王晓君.国外高技能人才战略[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12-15.
[20]孙红艳.专家技能的特征与形成过程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8(12):4-7.
[21]姜大源.技术与技能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71-82.
[22]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5-188,192-195.
[23]庄西真.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4]Wells P,Gerbic P,Kranenburg I,et al.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of accounting graduates:the New Zealand expectation gap?[J].Accounting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18(4-5):403-420.
[25]Hodgson P,Wong D.Developing professional skills in journalism through blogs[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11,36(2):197-211.
[26]De Beer M,Martensson L.Feedback on students'clinical reasoning skills during fieldwork education[J].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2015,62:255-264.
[27]王星.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8]Mayer R E.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M].Boston:Little,Brown&Co.,1987:239.
[29]刘兴波,王广新.桌面虚拟实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迁移的验证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11):42-46.
[30]姚梅林,邓泽民,王泽荣.职业教育中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偏差[J].教育研究,2008(6):63-64.
[31]肖凤翔,马良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程序及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4-166.
[32]阮雁春,蔡春花.面向职业技能发展的EPSS开发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52-57.
[33]金柏芹.抓实训基地建设 促职业技能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9):32-33.
[34]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4):59-61.
[35]姚梅林,邓泽民,王泽荣.职业教育中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偏差[J].教育研究,2008(6):61-63.
[36]林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116.
[37]王宝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19-21.
[38]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0-33;何桂美.论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整合[J].理论月刊,2011(10):183-185.
[39]Myers B K.Young children and spirituality[M].New York:Routledge,1997:18.
[40]匡瑛,范军.职业精神之国内外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5(31):36-40.
[41]匡瑛,范军.职业精神之国内外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5(31):36-40;林幸福.回顾与展望:近15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82-84.
[42]桑内特.匠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克劳福德.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M].粟之敦,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4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5.(www.xing528.com)
[45]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6.
[46]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6-87.
[47]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8-10.
[48]王晓明,林雪萍.正本清源论工匠精神[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33-34.
[49]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5-57.
[50]赵修义.庖丁解牛、自由劳动与工匠精神[N].解放日报,2016-05-17(13);喻学才.工匠精神与国民素质[J].建筑与文化,2016(10):22-23;王雯,王娇娇.瑞士钟表业“工匠精神”培育分析:兼论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3):75—76;曾伟.学日本式管理最难在“工匠精神”[N].东莞日报,2010-10-25(C)2;于志晶.匠人精神及其培育: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评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7-50.
[51]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0.
[5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7-59.
[53]严楠.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32-133;何春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7-40;孙秀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业时空,2012(4):7-8.
[54]刘德恩.日本人的职业精神从哪里来:日本职业学校的考察与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52-54;黄燕.日本高职生职业精神养成研究及其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20-21;Cruess R L,Cruess S R.Professionalism is a generic term:practicing what we preach[J].Medical Teacher,2010(9):713-714;周维红.浅析美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5(31):45-48.
[55]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75-82.
[56]董奇.职校学生最需锤炼职业精神[J].教育与职业,2011(4):84.
[57]王金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5):37-39;何春华,杨敏.职业精神纳入高职专业课程考核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3(10):1;夏和先,许玲.构建职业特色校园文化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J].卫生职业教育,2011(8):16-18;孟娇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5-17.
[58]13亿人找不出11个踢足球的?姚明一语道出真相[EB/OL].(2016-11-01)[2016-11-03].http://sports.sohu.com/20161101/n472061129.shtml.
[59]刘尚明.石化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2):9-10.
[60]李淑敏,董会钰,杨俊玲.药品行业高职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融合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5(25):172.
[61]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0-31.
[62]何桂美.论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整合[J].理论月刊,2011(10):183-185.
[63]黄志成.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5):30.
[64]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65]邓猛,颜廷睿.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115-117.
[66]吴淑美.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M].新北:心理出版社,2016.
[67]黄兆信,万荣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8]郭丽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2.
[69]艾红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59-61.
[70]朱云峰.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6(23):7-9.
[71]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1-33.
[72]付蕾.营销与策划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5):62-64.
[73]孙建萍,雅梅.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途径的探讨[J].职业,2016(3):137-138.
[74]刘尚明.石化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2):10-11.
[75]夏敬飞.高职职业技能教育需注入“职业精神”[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
[76]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9-11.
[77]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30.
[7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83.
[79]蒋晓雷.现代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35;林幸福.回顾与展望:近15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精神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81.
[80]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3.
[81]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
[82]熊志强.基于职业素养培育视角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8):72.
[8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07,984.
[84]汤文仙.技术融合的理论内涵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4):34.
[85]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3-94.
[86]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21-22.
[87]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57.
[88]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29.
[89]和学新,徐文斌.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