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体系日趋完善,吸引力日渐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职业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笔者为何要在众多问题中选择“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缘由。
1.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1]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整合科学技术进步与人文教育。从原始落后的古代社会到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许多国家中心工作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片面发展模式”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了“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忙碌的逐利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能同步实现,需要整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整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走向。科学技术经历了一个“朴素整体论—传统分析论—系统综合论”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呈现出“合—分—合”的演进特点。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分析的方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人类在认识的深度和精度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方法也使得人们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分析”走向“整合”,自然科学中的新兴学科“综合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分析”发展,但当前,整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走向。
整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当前,我国处于产业形态不断升级和产业结构多重转型的整合、过渡期,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对人才的要求趋向高移。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机构需要整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体系,培养大量“复合多面、适应性强”的人才。
可见,整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可以说,整合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本研究所要探讨的融合其实也是一种整合,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它要求整合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体,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2.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急需兼具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www.xing528.com)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因而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迅速提高,到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9.8%,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当然,我们都很清楚,这样的“世界第一”只是规模第一,我国还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想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早在2009年,有研究者就总结出了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三个主要障碍,即技术创新不足、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缺乏且结构不合理。[3]时至今日,这样的障碍依然存在。在这三个障碍中,“技术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的欠缺。因此,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是当前影响我国制造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制造业人力资源中的技术技能人才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通过实践习得的系统的技能、行为模式以及工作经验,在企业中直接从事生产活动[4],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5]在各国经济的发展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分别由1995年的68%、51%和43%,提高到2008年的73%、53%和47%。[6]在我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另一个重要产业,其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仍然不高。[7]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没有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的人进入服务业,这些人不仅职业精神差,职业技能也处于“非专业”水平。经常在一些社会事件中充当“替罪羊”角色的“农民工”和“临时工”中的很多人就是缺乏必要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服务业从业人员。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关乎我国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但它们都受制于高素质人才的短缺,都急需既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又有较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或许正是为了给这两个重要产业解困,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水平提升,2014年全国职教大会召开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接见与会代表时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8]
3.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
毋庸置疑,职业技能培养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产生了很多积极的效果,例如:由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光;一些学生在国内国际技能竞赛上表现突出,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和大量的物质奖励,有的甚至在赛场上就被企业高薪聘用。这些大大提高了学生所在院校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这些因素的强化下,一些高职院校更加倾向于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培养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但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职业技能培养而言要少得多,其实施的规范性、科学性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实际上处于一种“分离”状态。职业技能在形成过程中未得到职业精神的滋养,因而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由于“营养不良”而在实践中表现欠佳,不能充分展现其应有水平,也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职业精神的发展也由于未能得到职业技能发展的应有影响,进步缓慢,甚至止步不前。如此“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必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成绩也就“不合格”了。为了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充分利用二者的相互作用。如此,不仅可以使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锤炼其坚忍不拔、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等职业精神,使其最终成为既有较高职业技能又有较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