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略性检查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研究,对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异常区和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点进行重点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张家山钼矿、岩子河铅矿找矿取得较好成效,达到矿产地要求。此外张湾检查区、小林金银检查区找矿潜力巨大,将作为找矿靶区提交。
1.张家山钼矿重点检查区
该重点检查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部,属随州市随县殷店镇和天河口乡管辖,面积14.09km2。
检查区内西南紧临新城-黄陂断裂,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在检查区西南通过,并经过多期次的构造改造作用,韧性作用发育。区域构造运动使区内岩层节理构造发育,并存在与新城-黄陂断裂同期且平行的断裂构造。这些构造是区内钼成矿的导矿和容矿空间。
图1 小波4阶细节图
图2 小波多尺度分解四阶对角细节图
区内岩浆岩均已经过变质作用,普遍具有片麻理,且在这些变质的花岗岩中有脉状、带状的变质岩带出露,这些变质岩带平行于区内主体构造带呈北西向出露。除前述已变质、变形的岩浆岩外,查证检查区东南端老寨顶一带分布有燕山期花岗岩脉以及基性岩脉。这些岩脉的存在对区内钼的成矿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张家山矿区地质填图、矿体追索及探矿工程施工,在地表HT2号土壤异常中心发现1个矿化蚀变带内有2个平行矿体。矿化蚀变带一般长1200m左右,宽15~70m,连续性好。钼矿体分布于天河口萤石矿—张家山一带,见图3。2个矿体主要由尖水田TC0、TC11、TC12、BT31及ZK1101、ZK001、ZK801、ZK1901控制,且通过深部钻孔控制有隐伏矿体4个和多个矿化体。
Mo-Ⅰ矿体:分布于尖水田—张家山一带,呈北西向似层状、透镜状产于桐柏杂岩中。通过路线追索发现矿体地表出露长度约800m,矿体产状在地表较稳定,走向310°~320°,倾向南西,倾角60°左右。矿体一般厚度为2~17m,平均厚度为7.14m,矿石单样Mo品位为0.03%~0.44%,平均0.091%。
Mo-Ⅱ矿体:分布于尖水田—张家山一带,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桐柏山杂岩中。通过路线追索发现矿体地表出露长度约800m,矿体产状地表较稳定,走向310°~320°,倾向南西,倾角60°左右。矿体一般厚度为2~20m,平均厚度为7.75m,矿石单样Mo品位为0.03%~0.31%,平均0.084%。
地表所见赋矿岩石硅化强,往往与黄铁矿化密切共生,辉钼矿一般呈细粒浸染状、细脉状分布于蚀变岩中,单个辉钼矿粒度小,一般小于0.5mm。其顶底板为桐柏杂岩,其岩性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变粒岩。此外,通过在0、8、11、19线开展激电中梯测量,发现多处中低阻稍高极化率的激电异常,极化率一般为3%~5%,极化率异常最高为5.2%~5.8%;电阻率异常为400~600Ω·M。通过极化体物探资料原推断为含金属硫化物的地质体引起,很可能由黄铁矿、辉钼矿(化)体引起。且后期通过钻孔验证高极化体中,证实其高极化率确系含金属硫化物(部分地段含辉钼矿)的地质体引起,如0线(图4)勘查线。存在多个隐伏矿体和矿化体,矿体规模还有待下一步工作验证确定。
图3 张家山钼矿区地质图
1.第四系;2.郑棚山片麻岩;3.东岳庙片麻岩;4.大别山岩群片麻岩岩组;5.大别山岩群变粒岩岩组;6.石英脉;7.花岗岩脉;8.实测地质界线;9.渐变过渡界线;10.实测正断层;11.推测断层;12.航片解译断层;13.糜棱岩化;14.侵入接触界线及接触面产状;15.片麻理产状;16.钼矿体位置及编号;17.已施工位置及编号;18.见矿钻孔位置及编号;19.实测勘查线剖面位置及编号
依据《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测查规范》(DZ/T0214—2002),结合本矿区矿体出露实际情况,地表沿矿(化)体走向控矿工程间距为400~600m,沿矿(化)体倾向控矿工程间距为240~360m。对出露地表的Mo-I、Mo-Ⅱ矿体进行资源量预估算,获得333+334类钼金属量共计5946t。
2.岩子河铅矿重点检查区
该检查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部,属随州市随县殷店镇和吴家店镇管辖,位于随县县城115°方向34km处,面积3.5km2。检查区位于秦岭褶皱系随州加里东褶皱带随应倒转复背斜北缘,新城-黄陂深断裂带下盘(北东盘),东北以深断裂为界与桐柏山-大别山隆起毗邻,西南直接与元古宇南华系接壤(图5)。
图4 张家山钼矿区0线勘查线剖面图
1.变质花岗岩;2.田王寨变粒岩组;3.细粒花岗质片麻岩;4.中粒花岗质片麻岩;5.粗粒花岗质片麻岩;6.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7.含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8.斜长角闪岩;9.钠长变粒岩;10.大理岩;11.矿体编号;12.钼矿体及编号;13.含黄铁矿化辉钼矿化蚀变带;14.完工探槽位置及编号;15.刻槽取样位置及编号;16.已施工钻孔位置及编号
通过检查,区内出露的桐柏杂岩中均发现有石英脉,其延伸方向与北西向的区域构造线方向相一致,岩性以强硅化的花岗质片麻岩及石英脉为主。铅矿化体主要赋存于石英脉中,矿体与花岗质片麻岩接触带附近的花岗质片麻岩无矿化蚀变。赋矿岩石具硅化、钾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方铅矿一般呈细粒浸染状、细脉状、片状分布于石英脉中,局部可见部分方铅矿沿片麻理呈定向分布。铅矿化体分布于矿区中部一带,是以花岗质片麻岩中夹杂的石英脉构成的含矿层,矿体呈脉状、似层状、长条带状产出。
地表矿体现由5条已施工探槽控制,地表矿体出露长1300m,矿体出露地表海拔为130~530m。矿体的总体产状与围岩一致,二者界线明显,局部变质岩带中夹有老的花岗岩。倾向220°~250°,倾角40°~70°。矿层产状变化较小,形态相对简单。含Pb品位0.5%~15.44%,品位变化系数3.5%,属均匀型。矿体厚度0.5~5m,平均厚度0.53~3.50m,厚度变化系数1.2%,属较稳定型。
矿石自然类型单一,以铅矿化石英角砾岩为主。本次在检查区内依据地表工程圈定1个矿体,沿倾向推深200m,共计334类远景矿石量为1612.8×103t,远景Pb金属量为86.1×103t,该矿床规模达到小型矿床规模上限的一半以上。
图5 岩子河铅矿区地质简图
1.田隔河花岗质片麻岩;2.龚家湾片麻岩;3.变粒岩;4.石英脉;5.实测断层;6.推测断层;7.航片解译断层;8.糜棱岩带;9.片麻理产状;10.铅矿体位置及编号;11.施工探槽及编号;12.单工程品位(铅品位/见矿厚度)
3.张湾金矿找矿靶区
该找矿靶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部,距随州市46km,行政隶属于随州市淮河镇所辖。区内有乡镇公路与312国道相连,西宁铁路从淮河镇通过,交通较为便利。本区涉及1∶5万草店幅(I49E023023),检查区范围北起张湾—董大寺一带,南至南湾—马庄—梅长庵一带,西起后湾—堰湾一带,东至户家湾—老呱咀一带,面积17.94km2。区内出露地层单一,除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al)外,仅出露古元古界大别山岩群(Pt1D)(图6)。
图6 张湾金矿区地质图
1.第四系;2.大别山岩群;3.郑棚山片麻岩;4.田隔河片麻岩;5.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6.早白垩世斑状二长花岗岩;7.中侏罗世斑状二长花岗岩;8.晚侏罗世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9.大理岩脉;10.花岗岩脉;11.石英脉;12.伟晶岩脉;13.基性岩脉;14.细晶岩脉;15.变辉绿岩脉;16.斜长角闪岩脉;17.断裂破碎带;18.金矿化体;19.金矿体;20.逆断层;21.正断层;22.硅化;23.片麻理;24.片理
经过检查发现区断裂构造发育,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主要分布在新玉皇顶花岗岩体及祝林花岗岩体外围接触带附近。东部以北东向破碎带为主,中部靠近吴家湾一带则是北东向与近东西向破碎带共存,向西至石湾—堰湾一带则以北西向破碎带为主。断裂长10~1550m,宽0.02~10m,总体走向20°~75°,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总体较陡,一般56°~86°。断裂带内构造岩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碎裂化岩石、黄铁绢英岩以及局部充填的石英细脉、黑电气石脉等。主要蚀变有硅化、黄(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黑电气石化,偶见萤石化、黄铜矿化。
在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在该区内开展检查工作,检查区金矿化严格受断层蚀变带控制,区内共圈定10个金矿体。其中,Ⅲ、Ⅴ、Ⅹ、Ⅻ号矿体分布在西湾矿段(Ⅹ、Ⅻ号矿体为隐伏矿体),Ⅱ、Ⅳ、Ⅵ、Ⅷ号矿体分布在北大坡矿段,Ⅶ、Ⅸ号矿体分布在西湾矿段北部附近。以下分别叙述各金矿体特征。(www.xing528.com)
Ⅱ矿体:矿体赋存于断层蚀变带Fsh57内,赋存最低标高350m,最高标高480m。矿体呈似层状,走向控制延长300m,倾向控制最大延深150m,单工程矿体最大厚度1.62m,最小厚度0.10m,平均厚0.74m,厚度变化系数为0.697,属稳定型。矿体产状与断层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东向,总体倾向南东135°~157°,倾角72°~85°,局部倾向北西318°~338°,倾角62°~83°。见矿工程中Au品位最高14.90×10-6,最低1.12×10-6,品位变化系数0.686,属均匀型。矿体Au平均品位4.98×10-6。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和蚀变岩型。
Ⅲ矿体:为隐伏金矿体,绝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矿体赋存于断层蚀变带Fsh77内,赋存最低标高27m,最高标高约186m。矿体呈透镜状,走向控制延长240m,倾向控制最大延深164m,厚0.14~5.00m,平均厚度为1.26m,厚度变化系数为0.890。矿体产状与断层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70°~85°。Au品位1.26×10-6~3.96×10-6,平均品位2.47×10-6,品位变化系数为0.383,属均匀型。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
Ⅳ矿体:矿体赋存于断层蚀变带Fsh52内,在地表由5条槽探、20个采坑取样点、3个坑道、14个钻孔控制。矿体赋存最低标高400m,最高标高约560m。矿体呈似层状,走向上断续延长570m,从东向西已控制了2个小矿体,相距200m,中间有一个施工钻孔,见矿厚度仅0.42m,Au品位1.19×10-6。倾向最大延深175m,厚0.30~1.48m,平均0.82m,Au品位1.11~10.84×10-6,平均品位2.70×10-6;西部115~123线矿体已控制长150m,斜深40m,厚0.26~1.49m,平均0.82m,Au品位1.01×10-6~4.73×10-6,平均品位2.82×10-6。矿体产状与断层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东向,倾向133°,倾角54°~86°。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和蚀变岩型。
Ⅴ矿体:为隐伏金矿体,分布于普查区中南部西湾矿段,由ZK01、ZK03、ZK31、ZK05控制,仅ZK01见矿,厚1.87m,Au品位5.07×10-6。矿体产状与断层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78°,见矿工程Au品位5.07×10-6。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
Ⅵ矿体:分布于检查区西南部北大坡矿段新玉皇顶花岗岩体分布区的W87线附近,由一条采坑和ZK872、ZK873控制,ZK872只是揭露了近地表的氧化矿。Au品位0.44×10-6,ZK873见矿品位1.14×10-6。矿体产状与断层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67°。矿石类型有破碎蚀变岩型和蚀变岩型。
其他矿体情况见表3。
表3 金矿体基本特征一览表
为了全面评价本区金矿化情况,检查区内初步查明金矿化体22个,均受断层蚀变带控制,其中隐伏金矿化体9个。控制金矿化体的工程或拣块样Au品位最高2.14×10-6,最低0.54×10-6,一般0.63×10-6~2.14×10-6,平均品位1.20×10-6。相应矿化体最厚1.00m,最薄0.02m,一般厚度为0.10~0.89m,平均厚度为0.31m。矿化岩(矿)石主要为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构造角砾岩、黄铁矿化硅化碎裂二长花岗岩、黄铁矿化硅化碎裂斜长角闪片麻岩等。
根据现有工程,检查区4个金矿体(其他矿体因矿体薄、品位低且只有单工程控制未估算其资源量)共探明333+334金矿石量为170262t,金金属量为531kg,其中333金矿石量为129785t,金金属量为397kg,334金矿石量为40477t,金金属量为134kg。
4.小林金银矿找矿靶区
小林金银矿找矿靶区在行政区划隶属于随州市小林镇,面积约13.44km2。
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北秦岭加里东期褶皱造山带的北部,属于北淮阳构造带,在围山城金银矿带的东南端。银矿找矿靶区构造复杂,岩石变形作用强烈,受岩浆作用明显。区内分布的地层主要为北淮阳的朱庄群及新元古代歪头山组片麻岩及一些脉岩发育,出露的脉岩主要为石英脉、基性岩脉等(图7)。
图7 小林异常区地质草图
1.第四系;2.徐家湾变辉石岩;3.朱庄群张家大庄组;4.朱庄群大栗树组;5.秦岭岩群;6.辉长岩脉;7.逆断层;8.正断层;9.片理产状;10.银矿点及编号;11.金银矿点及编号;12.金矿体及编号;13.银矿(化)体及编号;14.施工探槽及编号;15.施工钻孔及编号;16.断层
本次在小林地区圈出Au、Ag、Cr、Co、Ni、Hg、W、Zn(HS7)综合异常,该异常近似圆形。区内与成矿元素有关的Au、Ag异常强度高、各元素套合好。其中Au、Ag异常基本套合,异常内带形态较为相似,呈北东-南西向展布,Ag异常内带异常分布范围与已发现的矿点分布范围基本吻合,外带异常分布范围与含矿围岩范围基本一致。
从1∶2000综合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异常重合较好,高值对应断裂蚀变带或矿(化)体。一般在花岗岩区土壤剖面测量中Ag≥5×10-6、Pb≥500×10-6、Au≥20×10-9指示银矿体,Ag≥0.4×10-6、Pb≥50×10-6、Au≥5×10-9指示含银的断裂蚀变带;在变质地层中Ag≥10×10-6、Pb≥400×10-6指示银矿体,Ag≥0.5×10-6、Pb≥100×10-6、Zn≥50×10-6指示含银的断裂蚀变带(图8)。
图8 小林XL1线土壤地球化学剖面图
1.白云钠长石英片岩(Pz1z);2.斜长角闪片岩(Pz1d);3.矿化体;4.地质界线;5.断裂蚀变带及编号;6.产状(倾向/倾角)7.土壤样及编号;8.Ag元素含量曲线;9.Cu元素含量曲线;10.Pb元素含量曲线;11.Zn元素含量曲线
(1)在小林东北桂家湾地区矿化较好地段圈出ⅠAu矿体,矿体有QJ60和TC60控制,出露标高分布在133~155m范围之间,矿体走向北西向,总体走向214°,平均倾角37°。通过工程控制,矿体平面长70m,厚0.27~0.7m,平均厚度0.51m,厚度变化系数为19.5%,属于厚度稳定型。以金矿化为主,Au含量1×10-6~23.49×10-6,平均7.63×10-6,Ag含量1×10-6~27×10-6,并伴有Cu(0.1%~0.42%)、Pb(0.1%~0.34%)矿化。金品位极不均匀,金品位变化系数为5.6%。属于不均匀型。地表风化残留品位较高,局部捡块样中,Au品位高达28×10-6,Ag品位18×10-6~66.5×10-6。
(2)在小林地区西北部陈家寨地区发现多处构造蚀变带,共圈出银矿体3个,3个银矿体均分布于近似南北向的断裂蚀变带中。区内矿体均赋存于下古生界朱庄群中的近南北向断裂蚀变带(F521、F504、F242)中,矿体地表出露标高介于129m~178m之间,赋存最低标高为-67m,一般呈透镜状、脉状、豆荚状、似层状密集分布,成群出现。矿体产状与断裂蚀变带产状近于一致,均为近南北向矿体倾向83°~90°或280°~288°,倾角65°~78°,长58~766m,一般长201~320m,厚度为0.79~2.08m,一般厚度为1.05~1.86m,倾向延深14.5~207m,一般67.5~109m。
区内圈定的有3个矿体为主要矿体(CⅠAg、CⅡAg、CⅢAg),分布于陈家寨、黄天湾一带,3个矿体近似于南北向并排产出。根据现有工程控制的情况,在小林检查区内的陈家寨共估算333+334银矿石量为78457t,银金属量为10.75t。桂家湾金矿体因规模太小,真厚度小于0.8m,暂未计算储量。
5.综合研究
(1)本次工作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综合研究贯穿于整个矿产调查工作中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突出当前、考虑长远的原则。在已有矿产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化探、遥感等资料,多方法、多手段采集新的找矿信息,并总结其特征;分阶段、分年度研究区内矿床地质特征,赋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地质条件,加强矿产预测,圈定找矿靶区,通过对找矿靶区的检查,新发现矿产地2处,编制了各类综合图件。
(2)本次工作对区域成矿模式进行总结。在工作区内,侏罗纪—早白垩世构造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金银成矿作用重要的地质背景。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在侏罗纪以前虽然金银有一定的浓集作用,但总体来说未能形成矿化。侏罗纪—早白垩世,由于岩石圈在强烈的伸展作用下发生裂陷,再加上早期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即桐柏-磨子潭断裂剪切深熔作用十分强烈,导通了区域性岩浆房。岩浆迅速上侵,由于桐柏-磨子潭断裂南侧的大型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及强片麻理带的阻挡作用,岩浆不可能大规模地向南西侵位。而桐柏-磨子潭断裂以北,脆性剪切作用十分强烈,岩浆自桐柏-磨子潭断裂深部附近岩浆房向北东方向及向上发生大规模的岩浆侵位作用,形成了构造岩浆岩区,构成了总的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3)本次工作总结了找矿远景区特征。根据工作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已有物探、化探、遥感资料及矿产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典型矿床的区域成矿要素,建立了典型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工作区内地质矿产特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等划分了7个成矿远景预测区,各成矿远景区具体特征见表4。
(4)本次工作总结了找矿靶区、矿产地特征。通过对金、银、钼、铅矿化露头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等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了本区金、银、钼、铅矿的找矿标志和成矿模式,建立不同成矿期找矿标志和成矿模式、矿产检查成果,作为靶区划分依据,依据以上划分原则和依据,工作区内共圈出找矿靶区两处(表5);同时根据现有重点检查工作,利用现有检查区内的工程控制情况,求得资源量达到小型矿床上限一半的标准,提交了张家山钼矿、岩子河铅矿2处矿产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