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条构造混杂岩带及大地构造阶段的划分

多条构造混杂岩带及大地构造阶段的划分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进一步对二郎坪-高桥-浠水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活动时限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着岛弧、洋岛等多种构造环境的火山岩。

多条构造混杂岩带及大地构造阶段的划分

图3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工作程度图

基于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比例尺专项研究,在武当地区识别出了多套新元古代岛弧-弧后性质火山-沉积组合,在十堰黄龙地区识别出十堰黄龙-丹江口中生代增生杂岩组合,在十堰南部识别出中生代弧前盆地-增生体系,在竹山地区识别出中生代竹山构造混杂岩带,在随州南部识别出均川-洛阳店-柳林-三里岗中生代构造混杂岩。同时,进一步对二郎坪-高桥-浠水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活动时限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中元古代蛇绿混杂岩

1∶25万麻城幅区域地质调查(湖北省地质调查院,2003)根据其岩性特征,构造样式及彼此接触关系,将二郎坪-高桥-浠水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5个岩片:碳酸盐岩岩片、裂解(变质)岩片、超镁铁质岩岩片、基性火山岩岩片及硅质岩、泥质岩岩片,并将其形成时代归属为古生代。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湖北省地质调查院,2013,2016)根据其岩性组合特点将其划分为7个岩片,并分别从地质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对每个岩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带内岩石组合具有超镁铁质杂岩-辉长质杂岩-镁铁质火山杂岩的典型蛇绿岩组合特征,伴生岩石则包括条带状硅质岩、泥质碎屑岩,与超基性岩伴生有铬铁矿,为较为典型的蛇绿混杂岩组合。锆石U-Pb年代学显示蛇绿岩岩片成岩年龄多在中元古代晚期,与之伴生的碎屑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峰值组要集中在2800~1800Ma之间,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365Ma,并未见到区内广泛分布的南华系年龄数据,说明该套物质的成年时代应在1365~780Ma之间。因此,二郎坪-高桥-浠水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暂归属为中元古代晚期。

2.新元古代构造混杂岩

由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矿产资源所承担的工作项目“武当—随州地区火山杂岩带组成与成矿关系研究”,通过路线地质和大比例尺构造-岩石调研,初步总结了武当郧县南化塘地区、房县土城地区和随州柳林地区武当群及耀岭河群岩石展布与序列。其中,武当群为新元古代中期(770~720Ma)亚碱性安山岩-流纹岩,具岛弧性质火山-沉积序列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代表了大陆边缘火山弧活动;而耀岭河群为新元古代中晚期(680~630Ma)碱性玄武岩,具有弧后盆地火山-沉积序列特征,并具有MORB和弧后盆地玄武岩(BAAB)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代表了大陆边缘弧后裂解环境。此外,通过锆石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研究,进一步确定原“花山蛇绿岩带”部分为新元古代中期(840~820Ma)产物,具有岛弧-弧后盆地性质英安岩-玄武岩-花岗岩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上与迷魂阵、小磨岭、镇安、陡岭群杂岩等不同区域岩石形成时代和所形成的构造环境,初步认为扬子地块北缘晋宁期发生俯冲相关的870~820Ma的岩浆活动,并导致弧后或弧间小洋盆的打开将大陆边缘弧裂解开来,形成了多个独立的岛弧型陆块,随后770~720Ma弧后或弧间洋盆发生俯冲形成这一时期的岛弧型火山岩浆活动,随着俯冲的进行,又导致弧后拉张形成680~630Ma多期次的岩浆活动,最终形成新元古代晚期多岛洋构造模式。(www.xing528.com)

近年来,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地质调查院(胡正祥等,2015)等单位相继在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科研工作,以洋板块地层学为指导,对大洪山地区花山洋盆进行了重新认定,认为“花山群”是一个残存的新元古代弧盆系,主要包括岛弧和弧后盆地两大体系的物质,是最终形成统一扬子陆块现今格局的重要一部分。在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块北缘的“三里岗洋”由北向南俯冲,在三里岗一带形成岩浆弧(947~840Ma),由于俯冲角度较大,后滚作用使弧后拉张,形成大洪山弧后盆地,弧后盆地中发育大量的玄武岩(840~820Ma),与此同时,岛弧火山强烈喷发,形成一系列基性、中性、酸性的岛弧火山岩。伴随着俯冲作用的加剧,盆地边部不断隆起,隆升的岛弧岩浆岩和基底物质的强烈风化,盆地充填长英质的浊积岩,靠近岛弧一侧粗碎屑岩发育,火山物质较多,靠近盆地中心则细碎屑岩为主,仅发育一些火山凝灰岩纹层。弧后盆地发展的晚期,水体逐渐变浅,盆地物源区的岩浆弧剥蚀殆尽,形成碳酸盐岩台地,以碳酸盐岩为主要的物源补给,形成一套白云质浊积岩堆积于坡底,覆盖于早期长英质浊积岩之上。随后“三里岗洋”消亡,“随应地块”拼贴到扬子陆块,最终形成统一扬子陆块,奠定现今扬子陆块格局。在约780Ma后其上形成一套陆相磨拉石沉积[即莲沱组(Nh1l)]角度不整合覆盖全区,整个造山过程结束。

3.中生代竹山构造混杂岩

首次在两竹地区识别出具有构造杂岩特征的“竹山构造混杂岩带”,并按造山带构造地层单位划分原则,建立了9个构造岩石单位。在碳酸盐岩岩片中酸性火山岩夹层获得436.2±4.8Ma的成岩年龄,在碎屑岩基质中获434.1±4.0Ma最小年龄,在玄武岩岩片获得一批250Ma左右的年龄信息,表明该构造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中生代。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地区存在着岛弧、洋岛等多种构造环境的火山岩。该发现为研究南秦岭构造演化,尤其对确定勉略带是否东延至湖北省以及针对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划分了大地构造阶段

根据武当-桐柏-大别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将大地构造大致划分为6个阶段:①太古宙古陆核形成阶段(>2500Ma),为早期造陆阶段,以花岗-绿岩地体的形成为特点,是中新太古代中国古陆造陆阶段的产物;②古元古代阶段(2500~1600Ma),相当于稳定“地台”及边缘的演化,以表壳沉积为特点,出露“地台”型沉积物组合,包括苏必利尔型铁建造(BIF)、孔兹岩建造及碎屑-碳酸盐岩建造;③中元古代—南华纪末(1600~630Ma),主要经历了中元古代的裂解和新元古代的板块俯冲汇聚、裂解等过程,其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作用有关;④南华纪末—志留纪(635~420Ma),新元古代造山后的早古生代时期,研究区转化为稳定陆台环境,并于早古生代中晚期向裂谷环境转化;⑤泥盆纪—中三叠世(420~220Ma),秦岭洋盆从离散型逐渐转变为汇聚型,从现有资料推测,其汇聚方式以单侧汇聚为主体,即扬子台地逐渐向华北台地靠拢,此时的大别山-北红安地区属华北台地,处于仰冲盘,沿俯冲带北侧有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的泥盆纪、石炭纪火山碎屑沉积及类复理石沉积等,随州地区转为台地相沉积,扬子台地区为正常的台地相沉积;⑥晚三叠世—新生代(220Ma至今),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阶段。本次总结了各阶段构造运动在区内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对各级构造单元特征进行了概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