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他们均是鲁桓公的子孙,所以又名“三桓”,三氏在鲁国逐步掌权。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去世,桓公子庄公即位,“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史记·鲁世家》)。公元前662年,庄公去世,将政权交给季友,结果发生“庆父之乱”。乱定后,鲁僖公即位,季友掌政,季孙氏首先得势。公元前659年,鲁僖公将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的田地和费(今山东费县)赐给季友,费邑自此成为季孙氏的根据地。鲁僖公又根据季友的意见立公孙敖继承庆父的家业,称孟孙氏,以成(一作郕,今山东宁阳东北)为封邑。立叔牙三子公孙兹为叔孙氏,以郈(今山东东平东南)为封邑。这就是鲁国“三桓”的开始。
公元前644年,季友去世,东门氏公子遂(庄公之子)执政。公元前627年鲁僖公死,鲁文公即位。公元前609年鲁文公死,文公的次妃敬嬴勾结公子遂杀了元妃所生的长子,立敬嬴子佞为国君,即鲁宣公。公元前601年公子遂死,季文子当政,但军权仍在东门归父手中,至公元前591年鲁宣公死,季文子将东门氏驱逐出国,完全控制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由于“三桓”等卿大夫在政治上权力加大,在经济上不断扩展私田,公室的井田收入日益减少,至公元前594年鲁宣公时只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不论公、私田一律收税。这就加快了鲁国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私田的发展,“三桓”因此力量不断壮大。(www.xing528.com)
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史记·鲁世家》),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季文子死后,仲孙蔑(孟孙氏)、叔孙豹相继执政,“三桓”的势力不断扩张。至公元前562年鲁襄公时,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左传》襄公十一年)。“三桓”把鲁公室的军队一分为三而各掌握一军,又各自把原有的私家车兵并入。
“三桓”改变了西周以来井田制的收税制度,“季孙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孙氏取其半”(《左传》昭公五年),也就是季孙氏完全采用封建制的征税制,叔孙氏仍用旧的税制,孟孙氏采用新旧各半的办法。由于季孙氏的新税制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效果明显。至公元前537年,为了“卑公室”,“三桓”将原来的三军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同上)。由于季孙氏采用征税制力量增强,掌握了公室的一半,叔、孟二氏合得一半,于是孟孙氏和叔孙氏也都采用封建制的征税制,这样,使鲁国经济基本上向封建制转变,同时鲁国君完全失去了军政权力,经济上也完全要靠三家进贡来维持。
“三桓”掌握大权后,公室不甘心失败,与“三桓”的家臣和其他宗族相勾结,不断反扑。先后发生南蒯叛乱、郈氏和子家氏攻季孙氏、阳虎反叛,但结果都相继失败,流亡他国。公元前468年,鲁哀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结果也失败,只得避居邾国,后又到越国。到鲁悼公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史记·鲁世家》)。至此,鲁国完全为代表封建势力的“三桓”所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