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人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独特楚文化

楚人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独特楚文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目前的研究表明,楚人的先祖来自中原地区,其文化的主源属华夏文化,但南下以后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楚文化”。春秋中晚期以来,楚国势力迅猛发展,它在灭国掠地的同时,也将其自身的文化与生活习俗传播到了周边的土著——巴、蜀、濮等少数民族中,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楚人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独特楚文化

(一) 狄族与中原列国的冲突和融合

前已谈到狄人主要分赤狄、白狄和长狄诸部。从春秋时代列国的疆域形势看,秦国偏居河西,晋国扼居黄河上游河曲一带,地域旷大,四周散落着许多狄族部落。因此,晋、秦两国在同狄族的冲突中首当其冲,战事频繁。其他列国同狄族也时有战火发生。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因狄人由东南而下,派太子申生讨伐狄族东山皋落氏(今山西垣曲一带),败狄于稷桑。同时,晋献公娶狄二女为庶妾,生二子名重耳和夷吾。伐骊戎时又收纳骊戎国君之女骊姬及其妹。骊姬生子奚齐,妹生子卓子。此时晋国公室已出现狄戎血统,反映晋同狄戎的关系十分密切。重耳因公室内乱避于狄国达十二年之久。在狄期间,受到狄人的礼遇。重耳娶狄人季槐为妻,晋狄的血缘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晋国在惠公时,国势渐弱,又受狄族袭击。狄兵一路攻占狐厨、受铎,渡过汾水,直达昆都。同时晋国还受到南方夷族的攻击,国势危急,“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重耳(晋文公)即位后,这种状况才有改变。通过城濮一战,南夷势力退出中原,狄族势力也遭削弱。为了驱逐狄族,晋文公大力扩军,先在三军之外建立三行的步兵,后又改为五军。

春秋前期居于较东部的长狄频繁进扰中原列国,冲突战争不绝于史。宋武公时,长狄犯宋,宋司徒皇父充石率军抵御,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南)击败长狄,并俘获长狄首领缘斯(侨如先祖)。皇父二子均战死。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23年狄人攻齐;公元前620年攻鲁;公元前618年攻齐;公元前617年攻宋;公元前616年又攻齐;同年又攻犯鲁国。鲁文公派大夫叔孙得臣迎击,与狄交战于咸(山东巨野南),斩获长狄鄋瞒部的酋长侨如。公元前607年,齐国大夫王子成父俘获侨如之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今山东东阿东)的北门。此后,卫国人又俘获侨如之幺弟简如。长狄就此灭亡。

长狄亡后,在晋周围狄族的两支白狄和赤狄各自为部,其中白狄的势力衰弱,内扰不多。晋与白狄间的较大的战争发生在晋文公初丧,狄乘晋国国丧,进犯晋国。两国在箕(今山西太谷)会战,晋国新君晋襄公雄心勃勃,御驾亲征,一举击败狄族,斩获白狄君主。经过此役,白狄势力受到重创,向东方迁徙。

春秋中期亦狄十分强盛,趁晋霸中衰,屡次侵入齐、晋诸国。公元前603年,围困晋邑怀(今河南武陟西南)和邢丘(今河南温县东)。次年又犯晋国,割取向阴(今河南济源南)的谷子。晋国不与争锋,采用离间手段,孤立了赤狄。公元前598年晋国大夫郤缺向憎恨赤狄的众狄谋求友好,在函相会,群狄服晋。公元前594年,赤狄潞氏(今山西潞城一带)执政大臣酆舒专权,杀其国君夫人晋人姬氏,示威于晋国。晋景公派荀林父伐潞,于曲梁(今河北永年西)灭了潞氏。潞氏亡后,晋国经略狄土,重建被狄人灭掉的黎国。次年,晋又派士会伐灭赤狄甲氏(今河北鸡泽一带)、留吁(今山西屯留一带)和铎辰(今山西潞辰附近)等。公元前588年,晋最后击溃赤狄余部廧咎如(今山西阳曲附近),彻底征服了赤狄。晋国由此摆脱了困境,增强了国力,重新登上了霸主的地位。晋国在对狄族进行剿伐的同时,对北方的戎族采取了安抚政策,与之结盟,接受其纳贡求和的请求。

赤狄灭亡后,白狄尚强,公元前582年白狄曾与秦共伐晋,以后渐向东移,分为鲜虞(今河北正定藁城一带)、肥(今山西昔阳一带)、鼓(今河北晋县一带)三部分,肥和鼓为鲜虞属国。公元前555年东迁的白狄始朝鲁,公元前545年白狄朝晋。由于晋国势力日衰,狄族不动。公元前541年晋将荀吴和无终(山戎)、群狄战于大原(今山西太原东),因为戎族是步兵,晋军为车兵,不宜山地作战,荀吴改车战为步战,乘狄人讥笑未摆开阵势时逼近进攻,大败狄戎。公元前530年,荀吴假装与齐军会师,向鲜虞借路,乘机进入鼓国都城昔阳(今河北晋县西),不久灭了肥国,俘其国君而归,顺路又进攻鲜虞。次年,荀吴又攻打鲜虞,攻入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俘获很多而回。公元前527年,荀吴再攻鲜虞,包围鼓,鼓城破,国君被俘。二年后,荀吴偷袭灭了陆浑戎,其君逃楚。公元前521年鼓又叛晋,次年荀吴灭鼓,让晋将涉佗驻守鼓。公元前503年鲜虞人败晋军,俘晋将观虎。二年后,晋士鞅围困鲜虞。至春秋后期,中原狄族衰落,仅剩鲜虞部。至战国初,鲜虞曾建立中山国,最后被魏所灭。
(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春秋时代狄人大部分被晋、秦等国征服,最后融合在华夏族中。

(二) 楚国势力的南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

自春秋初年开始,楚国势力慢慢崛起,试图“观中国之政”,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兼国拓境。据目前的研究表明,楚人的先祖来自中原地区,其文化的主源属华夏文化,但南下以后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楚文化”。春秋中晚期以来,楚国势力迅猛发展,它在灭国掠地的同时,也将其自身的文化与生活习俗传播到了周边的土著——巴、蜀、濮等少数民族中,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巴、蜀、濮等族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巴之间攻伐不断,后来巴成为楚国的附庸,但争斗仍然不断。公元前676年,“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左传》庄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围鄾”(《左传》哀公十八年)。巴楚间的冲突最终以“巴人从楚师”(《左传》文公十六年)而告终,巴族文化亦渐被楚融合。濮原是江汉地区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因其分支甚众,故又称为“百濮”。春秋初年楚国向南开拓疆土,首先征服的就是濮人。楚武王时“始开濮地而有之”(《史记·楚世家》):“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国语·郑语》)。楚国占领了濮人的大块地域后,部分土著被兼并融合,也有部分濮人被迫南迁,或进入黔中,或徙至四川、云南等省,与当地民族混合。与濮同时存在的其他少数民族被总称为“群蛮”,《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当时群蛮、百濮分别隶属于庸、麇二国,楚国图霸中原,必先肃清南方的敌对势力,庸、麇首当其冲。文公十六年:“(楚师)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灭庸后,“楚子取麇,麋以国其庶”(《路史·后记八》)。庸、麇亡后,群蛮、百濮皆盟于楚国。

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许多越人系统的民族,见于史载的有:扬越、于越、瓯越、闽越、东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当楚人进入江南的时候,这里的广大区域都是越国的天下。春秋时代楚人南下,原有的越人除部分迁移外,大多数与楚人共处。先进的楚文化与原有的越文化产生碰撞,不同文化的融合大大加快了江南的开发进程9

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中坚是代表中原地区的晋国和代表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这两大霸主在雄心勃勃图取霸业的过程中,征服了北部狄族和南方濮、庸等许多少数民族部落。除此之外,西部的秦国“遂霸西戎”,东方的齐国和鲁国翦灭东夷各族(见前各国疆域形势)。整个春秋大国争霸的进程,不但使华夏民族的疆域得到扩大,更为重要的是民族之间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得到了交汇和融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诞生起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