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时代各国疆域发展变化的情况看,大国兼并小国的过程,也是周边民族与中原列国融合的过程。进入中原的戎、狄、蛮、夷四方民族,到春秋后期已大多融合在各国之中,到战国时代仅存白狄建立的中山,西南的巴、蜀和南方的越等国也在与中原文化的融会之中,所以说春秋时代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的阶段。
进入中原的戎、狄、夷、蛮各族大多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8,掠夺其他民族变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再加上他们中不少是游牧民族,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要依靠中原的农业民族为他们提供谷物、金属工具、布帛等必需品,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与中原华夏族和平共处、互通有无,而当这种关系受到人为阻碍或畜牧业遇到天灾而生计困难时,他们往往主动向农业民族发动攻击,以武力夺取必需品;另外,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毋城廓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列传》),并不顾虑因掠夺而遭报复。所以,春秋前期戎、狄等族对中原各国的侵扰特别严重,“攘夷”成为大国称霸的主要口号。但随着周边民族入居中原时间一长,与中原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同处日久,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定居。有的也从事农业生产,如姜戎定居晋南鄙,将荆棘之地开辟为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狄族为了与别国通商,自造的尖首刀(狄刀)由生产工具变为金属货币,在晋、齐等境流通。再加上戎、狄、夷、蛮与华夏族实行通婚,如周襄王娶狄女为后,双方血缘已经混合。由于“四裔”和华夏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趋同,为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社会基础。到春秋后期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界限已很难区分,大国争霸最初以“攘夷”为口号,但到中后期属于“夷”的楚、吴、越却成了中原诸夏的霸主国。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华夏族和非华夏族的大国征服了许多“四裔”的族国,至春秋后期,中原地区戎、狄、蛮、夷的名字逐渐在地理上消失,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纵览春秋时代的历史,民族间的融合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周边民族内扰中原列国;二是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势力对抗;三是因政治等原因实施的联姻和结盟行动;四是各民族部落的消亡或屈服,完全融入各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