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国疆域变化及春秋大国兼并一斑

列国疆域变化及春秋大国兼并一斑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国家中,以楚、齐、晋、秦等国的势力最为壮大。关于楚国兼国一事,自西汉以来就有多种说法,矛盾焦点所在是楚灭国的具体数字。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在春秋时代将近三百年内,楚灭了四五十国。”晋国在随后同西北交界的戎狄交战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土地。从晋、楚两国的扩张史可见春秋大国兼并之一斑。晋先后灭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

列国疆域变化及春秋大国兼并一斑

自平王东迁后,周室日趋衰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各国争战的过程,同时也是各诸侯国之间,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甚至诸侯臣属之间所进行的激烈的兼并和掠夺的过程。通过这些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强国覆灭弱国。某些诸侯国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正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言:“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兼并战争的结果,使许多小国相继灭亡。春秋初约一百四十余国,到春秋中叶以后,只剩下几十个国家了。在这些国家中,以楚、齐、晋、秦等国的势力最为壮大。他们对周围族国的兼并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楚国兼国一事,自西汉以来就有多种说法,矛盾焦点所在是楚灭国的具体数字。汉刘向说:“荆文王……兼国三十。”(《说苑·正谏》)清人顾栋高指出:“楚在春秋吞并诸侯凡四十有二。”(《春秋大事表·楚疆域》)近人范文澜则认为:“楚在春秋前后吞并四十五国。”1还有的学者虽没有说出楚灭国的具体数字,但都认为被灭之国当在四五十个。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在春秋时代将近三百年内,楚灭了四五十国。”苏仲湘说:“春秋三百年间,荆灭了大约四五十国,为列国之首位。”2这个讨论今天还在继续进行,对于上述种种意见,一般认为,清人顾栋高所说比较客观。黄德馨《楚疆域变迁考略》:“楚在西周时吞灭一国,春秋时期吞灭四十二国,战国时期吞灭八国,总计吞灭五十一国。”3其春秋灭国数与顾氏所言一致。该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排比分析和对各家观点的剖析,所得出的这个结论,我们认为是比较可取的。

秦国秦穆公时“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又称“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可见被秦所兼灭之国最起码在十个以上。通过战争,“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商君书·徕民》)。

晋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韩非子·难二》)。至晋文公继位,“不敢淫逸,心类德音,以德有国……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国语·楚语上》)。由原来四境不足一百里,扩展为领地方千里的国土。晋国在随后同西北交界的戎狄交战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土地。(www.xing528.com)

春秋时为争土掠地所进行的战争,毫无道义可言,即所谓“春秋无义战”。无论是姬姓子孙,还是同姓邻国,都可以成为大国的兼并对象。如史籍所言:“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左传》定公四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按八国皆晋同姓)。从晋、楚两国的扩张史可见春秋大国兼并之一斑。

春秋时除晋、楚、齐、秦等国大肆兼并外,鲁、卫、邾、莒、宋、郑、吴、越等也陆续兼并而扩大势力。《左传》成公八年载由楚降晋的申公巫臣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用这句话来评论春秋时的形势,确实一言中的。

通过春秋时百十年的战争,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整个春秋时期,“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左传》成公八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