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流通发展成果:春秋时期商业繁荣,各国商贸密切

商业流通发展成果:春秋时期商业繁荣,各国商贸密切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春秋,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更兴盛。晋文公上台后,采取“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声子以商品比喻人材交流,进一步表明春秋中后期晋楚之间经济上已互相依赖,两国的商业流通极为密切。中部的周、郑等国更是整个中原的商业中心。由此可见,商业贸易已成为诸侯国相互间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促进彼此间的商业流通,已成为春秋时各国经济上的共同要求。

商业流通发展成果:春秋时期商业繁荣,各国商贸密切

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说明在周代商业已与农业手工业同等重要了。到了春秋,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更兴盛。当时,各诸侯国因商品交换频繁而关系日益密切。如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逃亡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问重耳以后回晋国当政将用什么报答他,重耳回答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这说明春秋前期,晋、楚之间商品交换已很经常,楚地的特产皮毛、鸟羽、象牙、犀革已成为输入晋国的重要商品。晋文公上台后,采取“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国语·晋语四》)的政策,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公元前547年,蔡国大臣声子出使楚国,沟通晋楚关系,楚令尹子木和他谈话,问晋、楚哪国大夫贤明,声子回答:“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以商品比喻人材交流,进一步表明春秋中后期晋楚之间经济上已互相依赖,两国的商业流通极为密切。

晋楚之间商业交往如此密切,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居于东方的齐国一直有经商的传统,“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后齐桓公在管仲协助下“设轻重九府”(《管子·大匡》),“通轻重之权……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汉书·食货志》),由官府来控制市场。同时积极扩建市场,“弛关市之禁”,不重复收税(《管子·大臣》),促使商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原纺织品供应中心。在西方,“及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中部的周、郑等国更是整个中原的商业中心。“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史记·货殖列传》),其商贾足迹遍天下。东南越国,越王句践用大臣计然之计发展商业,“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史记·货殖列传》),使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www.xing528.com)

正因商业交往的频繁,所以各国结盟时也将商旅方面的内容订入盟约之中,如葵丘之会的盟约中就规定“无忘宾旅”、“无遏籴”(《孟子·告子下》),将不要怠慢过路的宾客、旅客和不禁止别国来采购粮食作为重要的条款写进盟约。又如公元前562年,晋、鲁、宋、卫、曹、齐、莒、邾、滕、薛、杞、小邾和郑在亳城北订立的盟书中规定“毋蕴年”、“毋壅利”(《左传》襄公十一年)。要各国不囤积粮食、不垄断山川之利,说明粮食和山川出产的物品已是重要的商品,各国经常互通有无,不能垄断和囤积。由此可见,商业贸易已成为诸侯国相互间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促进彼此间的商业流通,已成为春秋时各国经济上的共同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