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主要农作物通称为“五谷”,有关春秋时的文献也称之为“五谷”。《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穀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为大饥。”“五谷不升谓之大侵。”《穀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所谓“五谷”历来注释不一,一说指“麻、黍、稷、麦、豆”(《周礼·天官·疾医》郑玄注);一说指“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赵岐注);一说指“稻、稷、麦、豆、麻”(《楚辞·大招》王逸注);一说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注)。从上面对五谷的各种解释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粮食作物,二是指粮食作物外加经济作物麻83。
现将农作物分述于下:
粟:又称“禾”、“谷”,即小米,有时泛指一般粮食作物。古代粟是“五谷”之首,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粱”是“粟”中精细的一种,“芑”和“糜”也是粟的两个品种。《左传》隐公三年:“又取成周之禾。”《左传》襄公三十年:“聚禾粟。”《左传》宣公十五年:“谷出不过藉。”《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黍:又称“稷”,即稷子、黍子、糜子,俗称黄米84。《尔雅》:“稷有粘、穄之分。粘者谓之黍,穄者谓之稷。”“秬”、“秠”是黍的两个品种。《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诗经·鲁颂·宫》:“有稷有黍。”《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稷黍。”《左传》僖公五年:“黍稷非馨。”
麦:分大麦、小麦,“麦”和“来”指小麦,“牟”指大麦。春秋时中原各国已普遍种植。《左传》隐公三年:“(郑)取温之麦。”《左传》哀公十七年:“(楚)取陈麦。”《诗经·鄘风·载驰》:“芃芃其麦。”《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
稻:又称“稌”,即稻米。春秋时稻主要产在南方,是长江流域的主要食粮。江西新干县界埠村发现了春秋战国的稻米粮仓,其面积为6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炭化的粳米。《诗经·唐风·鸨羽》:“不能树稻粱。”《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左传》昭公十八年:“鄅人藉稻。”说明今山西、陕西、山东等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也同样种稻。
(www.xing528.com)
菽:又称“荏”,是指大豆。春秋时中原广为种植,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左传》成公十八年:“不能辨菽麦。”山西侯马出土10粒晋国的大豆,其形与现在栽培的大豆近似,证明“菽”即现在的大豆。
麻、苴、纻:“麻”即大麻。“苴”为麻子,也作为食物。“纻”即“苎麻”。春秋关于麻的记载很多:《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禾麻菽麦”。《诗经·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可以沤纻”。《诗经·曹风·蜉蝣》:“麻衣如雪。”《左传》宣公八年:“旱,无麻。”江西贵溪县崖墓出土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麻和苎麻布。安徽舒城凤凰咀和湖南长沙浏城桥的墓中都出土了春秋苎麻残片。江苏六合和仁也发现了春秋苎麻纤维残迹。由此可知春秋各国都普遍种植大麻和苎麻。
春秋时不仅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且果树、蔬菜等副业生产也相当发达,园圃业已从大田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论语·子路》记述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又问如何种菜,孔子又说:“吾不如老圃。”孔子和樊迟的答问将种田和种菜分开,说明在时人心目中已是两个不同的行业,种菜的地方专称“圃”,种菜者独名“老圃”,表明园圃业自成一体,已是独立的副业。
《左传》、《诗经》等文献中提到各国的菜园和林果园。《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述了周庄王的宠子将大夫国的菜园子改作畜养野兽的地方。《左传》宣公二年又载赵穿在桃园杀晋灵公。《诗经·豳风·七月》记菜园中种植了葵菜、瓜、葫芦等瓜菜,果园中种植了各种经济林或果树。当时的经济林园专种漆树、椅树、桐树、梓树、柞树、桑树、杞树、檀树、竹子等。如《诗经·秦风·东邻》:“阪有漆”,“阪有桑,隰有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诗经·唐风·鸨羽》:“集于苞栩(柞树)。”《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檀”。《诗经·卫风·淇奥》:“绿竹青青”,“绿竹如箦”。其时果树的品种更多,反映在《诗经》中的有栗、枣、梅、李、榛、桃等果树。《诗经·曹风·鸤鸠》:“其子(小鸠)在梅”,“其子在棘(枣)”,“其子在榛”。《诗经·秦风·东邻》:“隰有栗”。《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诗经·魏风·园有桃》:“园有桃”。有的林园还专种观赏性植物——木瓜、木桃、木李,作为与别人交换的礼品。《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春秋的蚕桑业相当发展,桑园的经营成为当时的一大热门,《诗经》中提到采桑和桑园的诗有十多首。《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桑园有十亩之广,说明其时桑园的规模已相当大。由于桑园开阔,桑树茂盛,也就成为人们自由采摘游玩和男女约会的场所。《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正是描写女青年在桑园中等男友,准备一起游玩的心情。《诗经》中提到桑园的有《秦风》、《卫风》、《唐风》、《曹风》、《豳风》、《郑风》、《鄘风》,说明当时黄河流域中原各国普遍种桑养蚕,蚕桑业成为农村中的重要副业。根据考古资料可知,长江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有蚕桑业,春秋时同样盛产蚕桑。据《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楚世家》、《吴太伯世家》及《吕氏春秋·察微篇》等文献记载,吴国边邑卑梁(今安徽天长)与楚国边邑钟离(今安徽凤阳)两地的百姓因为争采桑叶而导致吴楚两国发生战争,结果楚兵攻灭卑梁,吴军占领钟离。这一事件表明南方蚕桑业的重要,否则不会因争夺桑叶而打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