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各国统治者重视农田的统一规划整理。郑国执政子产上台后,就“使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整理田地四界的水沟,使庐舍和耕地搭配适当,对郑国的农田进行规划整理。楚国大夫掩任司马后,根据令尹子木的要求,“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猪,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是记载田地的情况,度量山林中的木材,聚集水泽中的出产,区分高地不同的情况,标出盐碱地,计算水淹地,规划蓄水池,划分小块耕地,在沼泽地上放牧,在肥沃的土地上划定井田,将楚国的农田林泽进行统一规划,以便因地制宜地种植庄稼和发展林、牧业。《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反映了人们利用贫瘠的丘陵种植麻、麦、李,充分发挥土地的自然效益,以促进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时农业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是中原地区推行了一年两熟制。西周春秋之际,人们已培养出冬小麦品种,春秋初,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地区开始实行一年两熟制。公元前720年4月郑国掠取了周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地的麦,同年秋天又掠取了成周的“禾”(小米),说明中原已开始了冬小麦和小米轮种,一年可以收获两茬庄稼。
春秋时注意农田的精耕细作,深耕技术已有萌芽。《诗经·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是说种麻必须纵横耕耘田地。《国语·齐语》:“及耕,深耕而疾耰之”,这是说耕种时要深耕并尽快地碎土平田。《左传》昭公元年:“是穮是蓘”,要求耕种期内勤于除草培土,以促进庄稼的成长。这些记载说明当时的农田已不全是粗放的耕种,人们已重视及时碎土平地,并深耕勤耰,不断耘田除草,已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
春秋时继续沿用西周的耦耕制。《左传》昭公十六年:“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这是讲郑国早期并肩协作开荒建国的情况。《国语·吴语》:“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这是描写农夫成对地耕作,铲除蓬蒿的情景。《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这是说两位隐居者在田里进行耦耕。
(www.xing528.com)
关于耦耕是怎样一种耕作方法,学者历来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1)两人并肩各执一耜,同时插入土中,用力将土掘起;(2)一人在前拉犁,一人在后扶犁共耕;(3)两人相向而立,一人将耜插入土中,一人用绳拉,共同发土;(4)古人有相偶的习惯,所以产生耦耕;(5)耦耕不一定局限于一种固定的形式,他们可以并肩共同操作,可以一人发土、一人碎土,也可以轮番操作79。从上述《左传》、《国语》这两条史料看,耦耕应是开垦荒地时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论语》所说长沮、桀溺也应是隐居荒野的垦荒者。《诗经》中所说:“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正是对大规模集体垦荒的描写。由此可以推测,所谓耦耕,应是开荒平整土地时集体耕作的方法。《左传》:“庸次比耦”,杜预说:“庸,用也。用次更相从耦耕。”王念孙《广雅疏证》说:“庸次皆更代作之意。”可见耦耕不一定是并肩而耕,应是互相协作的一种方法。在古代生产工具不很发达的情况下,两人相互合作发土,才能将土挖得深,至于是并肩,还是相向,或是一人拉、一人扶,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上述第五种解释似乎更符合实际。
《诗经·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诗经·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记述了西周时人们焚烧林木以祭神灵的火耕仪式。《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春秋》桓公七年二月:“焚咸丘”,杜预注:“焚,火田也。”《公羊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尔雅·释天》:“火田为狩”,郭璞注:“放火烧草,猎亦为狩。”《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西周春秋时盛行冬天用火烧林木和田中野草,进行田猎,并为春耕作准备的火耕方法。这种火耕方法在江南一直沿用到秦汉时代。《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或火耕而水耨。”《盐铁论·通有篇》:“荆扬……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汉书·武帝纪》:“江南之地,火耕水耨。”1949年以前我国云南地区的基诺、独龙等民族就处在“刀耕火种”阶段,垦荒时伐木刈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用草木灰作肥料,稍事平整,即行播种,男子用铲或手锄在前挖坑,女子随后点种,一年种一季,种一两年后就抛荒,再火烧开辟新地。这种粗放的耕作方法大约类似春秋时代的火耕方法。由此可见春秋时代有的地区耕作方式仍旧十分粗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