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复兴,楚灭越-《春秋史》

楚国复兴,楚灭越-《春秋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迁都鄀后,国力逐渐恢复。公元前496年,顿国想事奉晋国,背叛楚国,而断绝和陈国的友好,这年二月,楚灭掉了顿国。楚昭王打算援陈,在军中得病去世,楚惠王即位。第二年楚乱定后,派兵夺取陈国的麦子,击败陈军并包围陈都,顺势灭掉陈国。后巴人攻楚,楚将其击败。与晋楚决战少相比,晋与秦、齐,楚与吴的大决战倒有数次,这种现象可能与晋、楚尤其是晋统帅将领的战略思想有关。

楚国复兴,楚灭越-《春秋史》

楚迁都鄀后,国力逐渐恢复。公元前496年,顿国(今河南项城)想事奉晋国,背叛楚国,而断绝和陈国的友好,这年二月,楚灭掉了顿国。次年,吴进攻楚,胡国(今安徽阜阳)君主把楚靠近胡的百姓全部俘虏,楚安定后,进攻胡国,并将其灭亡。隔年,楚为了报复柏举之战蔡联吴攻楚,又包围了蔡国都,蔡以男女奴隶作礼物向楚投降,楚把蔡国迁到长江、汝水之间,蔡请求吴让其迁到吴国去。公元前491年楚攻克夷虎(叛楚的蛮夷),又北上袭破周的梁邑和霍邑,进围蛮氏(今河南许昌一带),兵临上雒(今陕西商县),向晋索要出逃的蛮君,晋因内乱,只得将蛮君献给楚军,楚俘获了全部蛮民而回。公元前489年,吴国攻打陈国。楚昭王打算援陈,在军中得病去世,楚惠王即位。陈原先服楚,屡受吴攻击,后向吴。公元前486年,楚伐陈,吴、楚为陈反复交战。公元前479年,原先逃亡的楚太子建被郑人所杀,其子胜逃往吴,楚王召其回国,命他驻守边境白邑(今安徽巢湖附近),是为白公。他向令尹子西请求伐郑,子西未允,后晋人伐郑,子西反去救援,与郑结盟,白公因此起来作乱,杀死执政子西和子期,劫持了惠王,幸而叶公等起兵讨乱,白公兵败自杀。白公之乱时,陈侵楚。第二年楚乱定后,派兵夺取陈国的麦子,击败陈军并包围陈都,顺势灭掉陈国。后巴人攻楚,楚将其击败。公元前476年,楚军攻打东夷(今浙江滨海处),夷人和楚在敖(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三地间)结盟,东夷臣服楚,楚国势从此复振。

至战国时代,楚更强大,楚威王在公元前334年大败越,杀越王无彊,越分裂成无数小国,臣服于楚。

春秋大国争霸虽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但综观争霸全过程,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晋、齐和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吴、越之间进行,而且南方的楚、吴、越后来居上,成为中原霸主。究其原因,是由于南方经济长足发展的结果。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在社会经济章中再作分析。

大国争霸,齐桓公首当霸主,但桓公一死,齐就失去了霸主地位,后齐灵公、齐景公都想图霸,但始终没有实现。这是因齐国地处偏东,国力虽强,但近有较大的鲁国牵制,又受更强的晋国扼制,所以自桓公昙花一现后终不能再继霸业,仅在东方逞强一时。

春秋大国争霸的核心是晋和楚之间的争夺,正如《春秋史讲义》所说:“晋楚两国的历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坚。晋楚争霸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文襄主霸的时代,在这时期内,晋国差不多是中原实际的共主,楚国的势力不能出方城以外。第二阶段从晋灵公即位到景公灭狄止。在这时期内,晋势衰而楚势强,造成‘蛮夷猾夏’的情势。第三阶段从晋景公伐齐到厉公败楚止。在这时期内,晋楚两方势均力敌,实行争霸。第四阶段从晋厉公伐郑到栾氏奔楚止,在这时期内,晋势强而楚势衰,造成晋霸复兴的局面。第五阶段从晋栾氏奔楚到晋楚第二次盟于宋止。在这时期内,晋国因内部分化,楚国也因受吴国的牵制,两方都不能努力于争霸事业,于是酝酿成国际和平的局面。”27我们认为晋楚斗争这五阶段的划分还是比较合理的,从中可以看到晋楚力量彼此消长的大体轮廓。应该指出,虽然战争方面晋胜楚多,但第二次弭兵盟会晋让楚先歃血,并答应跟从晋的多数诸侯朝楚,反映了晋国内部矛盾造成国势虚弱,而不得不向楚作出让步。

晋楚争霸战虽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战争,但仔细分析,双方先后打了四次大仗,但真正的大决战只有一次。第一次城濮之战晋文公面对的不是全部楚军,而是子玉率领的部分楚军;第二次邲之战,晋国因内部矛盾而退兵,双方也未进行决战;第三次鄢陵之战,晋楚两军才真正展开决战;第四次湛阪之战,晋打败的是公子格的部分楚军。与晋楚决战少相比,晋与秦、齐,楚与吴的大决战倒有数次,这种现象可能与晋、楚尤其是晋统帅将领的战略思想有关。邲之战时,晋土会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左传》宣公十二年)将战争的重点放在攻打弱小和昏乱的国家上,不和强大的楚国决战,这也许是晋国将领的一贯思想。所以,晋、楚宁可打较弱小的国家,相互间尽可能不进行决战。

南方吴、越原是蛮夷之国,它们在晋、楚的扶持下,吸收了中原的政治文化,发展了本国的经济,加强了军事力量,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南方吴、越之间的争霸战争,实质上是晋、楚争霸的延续。斗争的结果是越灭吴,到了战国时代越又被楚灭。与晋、楚相比,吴、越的霸主地位不及晋、楚那样持久,这是因为东南经济虽有发展,但终究基础并不厚实,经不起长期征战。像吴国,北向争霸了一段时间,就造成国内“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国语·吴语》)的局面;同样,越国北上称霸后,也不能长期保持对中原的占领,只能将土地分赐楚、鲁、宋,自己撤兵退回东南。综观大国争霸的过程,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称霸,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其后盾,单靠军事力量维持不了长久的霸主地位。晋、楚虽然都一度中衰,但只要经过改革和自我调整,就能重新复霸,归根结底是它们均统治地域广阔,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作依靠,这就是晋、楚成为春秋时代南北两大霸主的主要原因。

1.《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吕氏春秋》又说是“东夷之士”。近人考证都认为“姜”即“羌”,姜尚应为羌人之后。再从《史记》说姜尚建国“因其俗,简其礼”来看不应是东方人,可能是西方羌人。

2.《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天齐池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

3.《吕氏春秋·长见》:“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4.《管子·小匡篇》说:“公帅十一乡。”《国语·齐语》说:“公帅五乡。”在数字上与《国语》不合,此依《管子》。

5.《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篇》略有不同,此依《管子》。

6.《左传》庄公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7.此见于《国语·齐语》、《晋语》(二)、《史记·齐太公世家》及《管子·小问篇》、《韩非子·说林上》,未见于《左传》。

8.此禁令仅见《穀梁传》。《孟子·告子下》:“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此依《穀梁传》。

9.《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此系传说,据《晋公》铭文唐公“左右武王”之语,唐叔以武功得封。

10.《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今并理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史记》正义又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由于注释不一,关于晋封地有两说,一说为山西太原,一说为山西翼城,现依太原说。

11.《毛诗谱》:“成侯南徙居曲沃。”“穆侯又徙于绛。”《史记·晋世家》:“翼,晋君都邑也。”《史记》索隐:“翼本晋都也,自孝侯已下一号翼侯,平阳绛邑东翼城是也。”近因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群的发现,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晋自叔虞封唐,至孝侯徙翼十二侯,又武公代晋至景公迁新田九公,历时共370余年,皆立都于绛,即史学家所称之故绛,亦即今翼城县与曲沃县交界处之天马—曲村遗址。”(邹衡:《论早期晋都》,《文物》1994年第1期)邹说一改过去晋故都迁徙旧说,很有见地。因目前考古发掘和整理还未全面完成,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故仍按旧说叙述晋古都地址。(www.xing528.com)

12.《史记·秦本纪》:“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未说杀蜚廉。而《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此处将两说合而为一。

13.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村发现了秦武公钟、镈八件铜器,上有铭文135字,记载了秦襄公受封,秦文公、静公、宁公相传的世系,武公的功绩等事,与《秦始皇本纪》记载相符,同时也证明秦文公、武公所居的平阳即在这一带(摘自卢连城、杨满仓:《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文物》1978年第11期)。

14.《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十七年:“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史记·秦本纪》:“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两书记载不一。从《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述看,割地不仅在河西一面,应包括河西、河南、河东,仅说河东和河西,似不确切。

15.司马子鱼,此本杜注,另说即大司马公孙固。

16.199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春秋早期子犯编钟12件(另有4件由私人收藏)。这些编钟据说是由山西闻喜晋墓中盗出的。钟上面整套铭文共132字,记载了晋文公复国,文公及其舅父狐偃号子犯率师伐楚的史事,证实了《左传》、《史记》有关晋楚城濮之战和诸侯践土会盟的记载,更可贵的是补充了文献中遗漏之处:(1)践土会盟时,楚未来朝天子,子犯及晋文公便又率领六师大举伐楚,才使周王位得以巩固;(2)践土会盟时,子犯也得到周天子赐给的辂车、马匹、衣裳、黼黻、佩等物品,诸侯还进献美铜给子犯以铸造编钟。

17.《左传》文公十四年只载“楚庄王立”,未记穆王去世时间,根据《史记·楚世家》:“穆王立,十二年卒。子庄王侣立”,则穆王应卒于前一年,庄王立于这年。

18.《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子猛卒”,有误。《史记·周本纪》:“子朝攻杀猛”。

19.《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大子诸樊入郹,取楚夫人与其宝器以归。”此时吴王为僚,其伯父诸樊早已死,王僚子不应是诸樊,《左传》此条记载有错。《史记·吴世家》:“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史记》将“诸樊”改作“公子光”,较确。

20.《史记》谓王僚是余昧子,《左传》杜注和《吴越春秋》亦同。《公羊传》谓王僚为寿梦长庶,服虔亦同。不知《公羊传》所据,仍依《史记》和杜注。

21.《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谓公子光为诸樊子,《世本》谓夷昧子,《史记》索隐亦云然。《左传》孔疏:“杜言光吴王诸樊子,用史记为说也,班固司马迁事《世本》为史记,而今之《世本》与迁言不同,《世本》多误,不足依凭,故杜以史记为正也。”

22.豫章地名注释不一,其地指较广的地区,暂作此说。

23.《左传》仅提伍员、嚭谋楚。《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与伍子胥孙武谋与唐、蔡西伐楚。现合两书提三人。

24.《左传》定公四年所记柏举之战前后的情况和《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春秋》等书所载有不同,此依《左传》。

25.鞭尸之事仅见于《史记》、《吴越春秋》,似尚可信,暂以补之。

26.关于越以美人计西施而弱吴的故事,仅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不见于《左传》、《国语》、《史记》等正史,而《庄子》、《墨子》虽也提及西施之名,但其情不明。究竟西施之事是否确有?值得怀疑,故暂不写入。

27.《春秋史讲义》,油印本,第31页。《春秋史》同,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