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国霸主地位逐渐削弱之时,齐国在东方一直在扩大势力,经略小国。早在齐灵公时灭了莱国(今山东昌邑东南)。到景公时北燕国发生内乱,燕简公逃到齐国,齐向晋国报告,在晋的同意下伐北燕,打算将燕君送回去。北燕已立新国君,向齐求和,将燕姬嫁给齐景公,还送给齐不少财物。几年后齐国又将燕简公送入燕的唐邑(今河北唐县附近)。齐景公这一举动表明其复霸的意图,后来与晋平公行投壶之礼时又暴露出他想代晋称霸的志向。公元前526年,齐景公伐徐国,莒、郑、徐和齐在蒲隧(今江苏睢宁西南)结盟。三年后,齐兵伐莒,被莒打败,齐景公亲征,齐莒结盟,莒顺服齐。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鲁昭公奔齐,齐景公夺取鲁的郓邑(今山东郓城东),让昭公居住。当齐送昭公回鲁时,齐鲁两军在炊鼻(今山东宁阳)开战,后齐、莒、邾、杞和鲁昭公在鄟陵(今山东郯城)会盟,商议送昭公回鲁事。公元前503年,齐景公先邀郑献公在盐(今河南濮阳东南)结盟,又在卫国召集诸侯会见。卫灵公想背叛晋国,大夫们不同意,卫灵公派北宫结到齐,又私下让齐把北宫结抓起来,并进攻卫国,齐景公听从,照卫灵公的意图施行。这样,卫灵公和齐景公在沙(今河北大名东)会盟。由于鲁人不肯归附齐,齐两次攻鲁,鲁也两次反击齐。晋人救鲁,顺路邀卫结盟,因晋大夫对卫侯进行侮辱,卫国不肯服晋。晋军就攻打郑和卫,鲁兵也协助晋伐卫,卫和郑在曲濮(今山东濮县南)会盟,共同抗晋。公元前501年,齐、卫联军伐晋,攻破夷仪(今河北邢台西),晋军击败齐军。次年,鲁人又与齐媾和,双方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夹谷峪)相会,孔丘为鲁定公相礼,用礼辞折服齐景公,齐人退还进鲁的汶阳之地,以拉拢鲁,使齐鲁相联。晋兵围困卫,齐与卫、郑在安甫相会,共谋抗晋。不久,鲁国和郑国媾和,开始叛晋。公元前497年,齐、卫又在郹氏(今山东巨野附近)相会,派精兵攻晋河内(今河南汲县一带)。至此,中原弭兵之盟完全破裂,开始了以齐为首的东方各国的联盟与晋的对抗,晋国的盟主地位已名存实亡。
齐、卫攻晋这年,晋国发生了范氏和中行(荀)氏的内乱,齐、鲁、卫等国想利用晋国内患收渔翁之利,齐、鲁在牵(今河南浚县北)会盟,想支持范、中行氏。宋景公也与齐景公在洮(今山东鄄城西南)相会,谋救晋叛党。但晋人将范、中行氏叛军击败,又败郑和范氏联军。此时,齐联盟内发生矛盾,因郑、宋旧仇很深,郑兵伐宋,击败了宋军。齐、卫相会,谋救宋。公元前494年,齐、卫合兵援救邯郸的晋叛军,围困五鹿(今河北大名东)。不久,齐、卫、鲁和鲜虞联军再攻晋,夺取棘蒲(今河北赵县)。卫太子蒯聩叛逃在外,晋赵鞅把他送到戚邑,以威胁卫国。齐人送粮给范氏,由郑军护送,晋赵鞅拦击,在铁(今河南濮阳附近)开仗,郑兵大败,赵鞅夺取了齐送给范氏的一千车粮饷。齐、卫联合进攻蒯聩所居的戚邑。赵鞅围困范、中行氏盘踞的朝歌,荀寅(中行寅)突围逃至邯郸。齐、卫为了救范氏,又围困五鹿。赵鞅围困邯郸,邯郸降晋,荀寅等逃奔鲜虞。齐军攻晋,夺取了邢等八邑,会合鲜虞,把荀寅送入晋的柏人(今河北尧山,范氏私邑)。公元前490年,晋兵包围柏人,荀寅和范吉射逃奔齐,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之乱结束。晋定乱后,中原各国继续相互征战,齐先攻宋,因其叛齐向晋之故。晋进攻卫,后又伐鲜虞,以惩罚它们助范、中行之罪。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第二年发生内乱,陈、鲍两家灭国、高二氏,陈氏掌权,杀国君荼,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当齐自顾不暇之时,宋为晋攻郑。晋又伐卫。宋人围曹,郑救曹攻宋。宋灭曹,俘曹君,归而杀之。公元前487年,齐悼公因婚姻之事,与鲁也一度开战,齐夺取了鲁的(今山东宁阳西北)和阐(今宁阳东北),后齐鲁又盟好。齐迎娶了季姬,季姬受宠,齐人归还了鲁的和阐。次年,郑围宋雍丘(今河南杞县),被宋击败,宋再攻郑,郑投向晋,晋赵鞅打算救郑,但因占卜不吉未出兵。这时,晋国内乱之后已无力称霸,政权被知、韩、魏、赵四家控制,最后在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晋国实际上已成三国,齐等其他国家也相继政变(详见第六章),北方的争霸至此告一段落。由于吴、越的兴起,争霸战转向南方。
(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