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原本是指空气中的一类细微颗粒,直径小于2.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人们看不见它们,但却能将它们直接吸入体内。因为这些小颗粒能吸附“毒物”,所以它们是有害的。
如今,海洋也未能幸免,也有了“PM2.5”,被叫作“海洋微塑料”,稍有不同的是它们的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
“微塑料”是一个新名词,但当人们发现它的“身影”时,它的“踪迹”已经遍及全球各大海域,连极地乃至深海都有微塑料“出没”。至于“近在眼前”的陆地淡水水域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微塑料是哪来的呢?
来源之一当然是大型塑料。大块的塑料垃圾经历风吹日晒,或是被微生物分解后逐渐破碎、变小,形成微型颗粒,也就是微塑料;还有一种塑料,它们本来就是颗粒状的,比如人们常用的洗涤剂、牙膏中的微型颗粒、受到磨损的轮胎脱落的颗粒等等。
相比大型塑料垃圾,对海洋微塑料进行估量可谓难上加难。我们唯一确定的是,那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时刻都在变大。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海鸟、海龟、鲨鱼的体内发现塑料垃圾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一条小鱼体内的微塑料
如果说大型塑料垃圾是横冲直撞的海洋“杀手”,微塑料则是杀伤力更强的“隐形杀手”。(www.xing528.com)
地球有话说
人类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吃下了多少微塑料呢?据权威杂志评估,仅在2016年一年,全球新增的塑料垃圾中就有1900万~2300万吨进入了各类水域中。而进入人体的微塑料颗粒有多少呢?答案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量约为5克——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更不可思议的是,就连婴儿的胎盘中也检测出了微塑料的成分。
当微塑料聚集在海藻上方海域时,它们将阳光反射出去,使藻类得不到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生长繁殖。当微塑料进入鱼类体内时,鱼儿会慢慢出现“中毒”症状,影响群体繁衍。而这种携带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被打捞上岸时,它们的下一个去处就是人类餐桌。人类绝不会想到,扔掉的“垃圾”会以这种形式再回来。这实在是可怕的事情,因为科学家还没法回答它到底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哪些长远影响。
▍大堡礁白化的珊瑚:海洋里的微塑料越来越多时,珊瑚礁又遭遇了另一种叫作“白色综合征”的威胁
除了好动的鱼儿,看起来“与世无争”的珊瑚礁也是微塑料的“谋害”对象之一。当微塑料“遇见”珊瑚礁,会立即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气味,这是吸引珊瑚礁的“糖衣炮弹”。珊瑚礁“注重”气味,又不辨“黑白”,只顾大口吞食。这下,微塑料所携带的细菌和有毒物质也跟着潜入珊瑚礁体内,导致珊瑚礁生病。
被破坏的珊瑚礁会失去往日的色泽,变得暗淡无光,显现出一片死寂的白色。目前,在加勒比海已经出现“珊瑚礁危机”,数十种珊瑚礁受到海洋塑料的毒害,严重者已濒临灭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