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现状:观展发现艺术家的关联

中国艺术现状:观展发现艺术家的关联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国当下的艺术现状可看出,如今活跃的艺术家多是与1989年大展有关联。三是展览所展现的是“可见”的作品,但我们也要关注“看不见”的部分。又如,某个展览背后策展者的眼光、品味与思想,也是“看不见” 的,我们需要依赖良好的艺术史知识进行判断与揭示。人的记忆本是有选择性的,有些记忆会在进入潜意识后,又在不经意间触发,包括展览看过的作品、无意注意的艺术家,从而对人成长产生重大意义。

中国艺术现状:观展发现艺术家的关联

问:参观展览时应该怎样观赏呢?

答:展览一般是在特定的场所举办,博物馆、美术馆是最典型的艺术展示空间,有常设展、专题展、回顾展等。参观展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能走马观花式的草草了事:

图7.1: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是了解展览空间的权力书写。每一个展览如同一篇文章或艺术史书写,有一种权力隐藏在背后。体现有二:其一,展览场所,像一些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被建造成气势巍峨、古典气息浓重的建筑,高大的穹顶,粗壮的立柱,精美的装饰,给人以视觉冲击(图7.1)。这种庄严的空间迥别于日常的市井生活空间,进入这种空间,意味着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实际上,这种空间形式制造了极为重要的精神仪典,铺排了浓重的仪典氛围,从而与日常生活隔离开来,渗透着重要的教化权力意志。其二,每个具体展览选择艺术家和作品展出时,同时也排斥了一批其他艺术家和作品,究竟谁能进入到这个“神圣”展示空间,究竟你和什么样的艺术家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艺术批评和艺术史选择,背后存在强烈的权力书写。正如在经典的艺术史中,书写一位无名小卒,就可以说明这位“无名小卒”被经典传统接纳,载入史册。从中国当下的艺术现状可看出,如今活跃的艺术家多是与1989年大展有关联。1989年的“八九艺术大展”在北京举办,由于种种原因被中途暂停(图7.2)。当时的艺术流派纷繁众多,多达几百个,最终只有一部分人仍活跃于艺术圈。展览作为一种权力书写方式,对艺术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图7.2: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www.xing528.com)

现代意义上的展览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兴起。在中国艺术史上,展览就是雅集,如西园雅集、兰亭雅集、玉山雅集等,以文会友,切磋文艺,诗画酬唱,其中挂画展示共赏,成为常见活动,就是最早的展览。能参与雅集的人物多是文化精英,如参与西园雅集的,有苏轼、王诜、黄庭坚秦观米芾等,全是北宋文化界一等一的精英。

二是注意展览陈设的韵律。一个好的展览就是在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分为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展览亦是如此。好的展览有着起承转合的韵律,以何作品开头,又以何作品结尾,哪个地方是转折,所以要留意节点上所摆放的作品,比如展厅最核心位置摆放的作品,思考为什么这样摆设,策展人究竟想让我们看见什么。

三是展览所展现的是“可见”的作品,但我们也要关注“看不见”的部分。比如,未展出的作品,这些作品没有被选择的原因,入展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有没有被忽略的作品,这些未展出的、被筛弃的作品,当然是看不见的。又如,某个展览背后策展者的眼光、品味与思想,也是“看不见” 的,我们需要依赖良好的艺术史知识进行判断与揭示。

四是尊重观赏第一直觉。观看展览不要一遍而过,而是反复看,道道看。第一道,大观概览,从头到尾将作品游视一遍。在观看的过程中,第一直觉尤为重要,这是同气相求的际遇,记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或动心的作品。观展是密集审美,如果每一幅都同等投注精力,人会非常疲倦,从而产生视觉疲劳,无心继续。第二道,对心动的作品,进行仔细回观。首先远观作品的整体气息,近观画面的笔触与细节。现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一个展览一般有展览图册或配有语音讲解,可借此深入地推敲、了解,由欣赏逐步进入研究。

五是心里存有经典作品的原境和原位意识。所谓原境与原位,即是作品原来用于陈设的空间语境,比如宗教壁画、礼仪绘画等,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移置到了博物馆空间。像郭熙的《早春图》原本放在厅堂之间,推测应为四扇屏风,展现四季面貌,此图为一扇拆下,又重新装裱为挂轴,脱离了厅堂权力庄严的语境。将作品归回原境和原位思考,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

六是明了展览的美育价值。欣赏一个展览不仅仅为了掌握艺术知识、了解艺术家,而是要得到一种潜意识教养和一种氛围的人格熏染。人的记忆本是有选择性的,有些记忆会在进入潜意识后,又在不经意间触发,包括展览看过的作品、无意注意的艺术家,从而对人成长产生重大意义。所以在国外,博物馆、美术馆是很好的社会公共美育空间,对于儿童的审美教养培养很是关键,亦是“人人都是艺术家” 落实的终身美育的殿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