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装裱幅制:探索美与文化的差异

装裱幅制:探索美与文化的差异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现代碳14技术或化学鉴定用在中国古画上,是行不通的。长卷,又称手卷,不宽,但尺幅较长,和身体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中国画并没有比例限制,有些长卷装裱完,长达十几米,因而在欣赏时需仰观俯察,视线上下左右游走。同样,公共性与私密性,在中西乐器差异上也可体现。

装裱幅制:探索美与文化的差异

问: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看到尺幅巨大的作品都会赞叹,甚至以大为好,画作的大小与作品的价值有关系吗?到底什么是作品的价值?

答:作品艺术价值和尺幅大小并没有必然关系,但同一个艺术家,尺幅的大小与作品的价格有必然联系,尺幅越大,投入的劳动量也就越大,要求画家对画面的控制能力以及技术要求更高。当然,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水准不在于画大还是画小,如伦勃朗的小版画,放大后,仍见大气象。有些画家的作品尺幅甚大,但内容空洞,气魄犹小。宋代宫廷扇面非常小巧,但所画山水、花鸟等都富丽工细,品格不俗。到明代,作品幅制尤大,但整体看来,粗疏浅薄,多有空洞。

问: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各自的装裱技术,中西方存在着哪些差异?

答:艺术史家通过框子对艺术作品进行鉴定,像南欧与北欧制作框子的材质不一样。艺术作品的框子如同人穿的衣服。北欧多采用椴木制作框子,南欧多采用金属框子。选用框子应该注意,画框要与画面契合;再者,因地域环境或资源不同,制作画框所使用的材质存在差异。

当然,画框式装裱也有一个演变过程,而到当代艺术中,很多作品已直接破除框子。因为框子是对画面制作空间的一种界定,当代艺术家对画布的突破,对二维画面的突破,已将画框抛弃。

一幅作品除了画家本人创作外,通过题跋、收藏等,赋予作品更为丰富的价值。一幅作品保存至今,脉络清晰,流传有序,源于收藏的力量。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流传、收藏的过程中,会际遇各时代的文化精神。如题诗与本幅产生对话,也就建立起一种缘分,一经名家题跋,艺术价值便会提升。

装裱的工艺,因样式不同而流程各异,一般先托后裱,一幅画从纵向来讲,如果画作受损需要填补,需一层一层托上去,所以有些画是可以一层一层拆下来的。一幅画宋代人托裱过,到了明代又进行托裱,便会积淀很多层,古画在清洗时可以拆出很多层。所以,现代碳14技术或化学鉴定用在中国古画上,是行不通的。

问:有人说七分画三分裱,装裱幅制对于艺术来讲,只是简单的装饰吗?

答:中国书画装裱,是给书画穿衣服,极为讲究。装裱的样式复杂繁多,如挂轴、长卷、扇面、册页等。团扇最早在宋代宫廷流行,折扇到明代在江南比较流行,日本人也比较喜欢,后折扇大量出口日本,成为日本流行用具。另外,册页装裱形式多样,如蝴蝶装、经折装等。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有名的装裱是宋代的宣和装(图6.1),它配有七玺,有固定的格式和押盖位置。卷轴最前端有一个包首,如果是挂轴会有两根线,可以滑动,叫作惊燕。再下面是天头,天头之下为玉池,也叫诗塘,用作题诗赞画。在诗塘和画芯中间有一段小绫,叫作隔水。紧接着便是本幅,就是画芯。画芯之后又有一段隔水,之后便是地头,最后为画杆轴头,用作卷画。

图6.1:宣和装,宋徽宗宣和年间,配有七玺(www.xing528.com)

装裱之于艺术,并非简单的装与裱,其中蕴含着独特的哲学观和时空观。在中国的绘画中,挂轴可能由壁画演变而来。挂轴时代的绘画多是顶天立地的艺术,是“仰观俯察”的艺术,容易出现大山大水的绘画。所以五代北宋时期的挂轴,无论是郭熙的《早春图》,还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顶天立地,气势撼人。观宗教壁画,观者常带有敬畏感,在欣赏雄壮山水时,自然而然产生同感。挂轴山水人物多悬挂于庙堂大厅等公共空间,用于仰视,讲求肃穆和庄严。

长卷,又称手卷,不宽,但尺幅较长,和身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欣赏手卷跟阅读古书一样,需从右往左,一段一段,徐徐展开。每展开一段画面,大约为手臂相当的长度。长卷的属性决定了山水画的布局和样式,画面不再是庄严仰望的高山大岭,而是画家营造的一种可游、可居、可玩、可赏的山水世界。人与画面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参与关系,人可以控制和把玩的山水。长卷所画的山水题材多为平远山水,此时画家更容易造景,起承转合,既有冲淡平远,又有曲径栈道。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皆是长卷。无论长卷还是挂轴,都涉及画幅的长宽比例。

在西方艺术史上,自文艺复兴初期阿尔贝蒂首创透视法,“窗口”型图像边框,即在绘画中定型传承,一直延续到机械复制的摄影电影电视图像中,这种长方形图像边框,一直保持着优雅比例,适宜近距离内双眼尽览图像全貌。但中国画并没有比例限制,有些长卷装裱完,长达十几米,因而在欣赏时需仰观俯察,视线上下左右游走。而欣赏油画则是定点观看,因为油画体系构造了焦点透视,画面分前景、中景和后景,空间是往画面的背后走。最深处就是焦点,也是空间最重要处,焦点控制画面,西方绘画所体现的世界观主体性尤为突出,画家通过理性透视,组织画面空间。中国的卷轴画并未向画面深处走,很少前中后三景并置,一般两景,左右平面展开,观者视线从右往左,从上到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富有音乐韵律的游赏。这种游赏是与画作的一次对话,更是与画家的一次神交,并不是用目光主宰画面。长卷贴身性、私密性、亲切性很强。

图6.2:《坐看云起图》

夏圭
50×53cm
绢本水墨
南宋

南宋边角式构图山水画的出现(图6.2),饶有意味,边角山水画和宫廷中的团扇几乎同时出现。团扇是可观可玩可控的,制作精致,与身体最为贴近,具有强烈的私密性和把玩性,这正预示着文人艺术即将大兴。边角山水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南宋重文轻武,被辽、金、西夏多方挤压,最后在杭州偏安一隅,所以南宋的气质是残山剩水,半壁江山,知识分子只能内卷,反复打磨文化。此时,已无汉唐的外张气势,作品的幅制也从壁画式的顶天立地,收缩至尺寸之间,更具把玩性和私密性。

同样,公共性与私密性,在中西乐器差异上也可体现。西方的乐器钢琴小提琴的发音孔大多都处于正面,声音响亮,公共性强,这与西方的绘画幅制是一致的。而中国古琴的发音孔则位于背面(图6.3),声音低沉、悠远,如泣如诉,弹给自己听,最多再让三两个人听见,私密性很强,这跟长卷、册页、团扇等文人艺术幅制是一致的。

图6.3:宋代仲尼式古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