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哲学有三个特点:一,终极性。哲学是追问人安身立命的终极问题,如一个人该怎样活着,人死后会去到哪里,世界的尽头在何处等终极问题。二,整全性。哲学所思考的并非具体问题,而是对人、物、世界等整全性问题进行思考,不会局囿于某种门类知识或局部问题。三,反思性。哲学总是在追问所执的根由,行为或思想的缘起,知识或原理的依据,既在与未在的可能性等。反思性是哲学最突出的特点。
在艺术里,哲学的三个特点也同样适用。哲学的反思性在绘画中也有所体现,即反思绘画本身、艺术创作本身,如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将艺术创作的所有要素都融汇其中,艺术家、模特、赞助人、作品本身等要素,一应俱全,尤其是对画中人互相“观看”的反思,对绘画本身的反省与观照,以致有人称之为“元绘画”。再如马格里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图3.1)就是对语言和图像的根本关系作出的反思。
图3.1:《这不是一只烟斗》(又名《形象的叛逆》)
勒内·马格里特
63.5×93.98cm
布面油画
1928年
美国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绘画的最高境界是接通终极境界。最典型的,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画面中柏拉图指天,亚里士多德指地等,二者虽有观点差异,但对知识的“天”“地” 追问,也是一种终极追问。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则是追问人生的终极问题:人的缘起和人的归宿。
但我认为绘画抵达最高境界者是伦勃朗。伦勃朗的作品中那些衰老且平凡朴素的老人,以及所生发出的意蕴:金色的笔触显现在深邃的黑暗背景里,人生的生动与光芒的散发,在无垠的黑暗中熠熠生辉。塑造深厚的质地,却毫无损失潋滟的滋润,让所有朴素的人事焕发出庄严的气象。这样的艺术会让人对人的生命价值,人生的力量和世界的本质产生回味悠长的哲理思考。(www.xing528.com)
问:这种哲学意味的追问和思考,在中国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中国艺术的例子更为繁多。如八大山人绘画背后那种禅味,那种空寂、清冷的意境,这就是他的世界观,画面上有禅哲学所构造的调子与味道。风神潇洒,人和自然融洽,人和心灵、身体谐适,在创作中,人的手和心及笔相应,从而达到自由、自适的世界观,存在于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魏晋风流,人的那种自由潇洒的性情,都弥散在他的书法线条里。
图3.2:《溪山行旅图》
范宽
206.3X103.3cm
绢本水墨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整全性,可在中国山水画中窥探一二(图3.2)。山水画包含着中国文人对世界的思考、反思和提炼,山水画中有着天、地、人的参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渔樵问答”母题,有着很深的哲学意味。宋代开始,便多见以此为母题的山水画:渔,即渔夫,渔夫凭河流为业,代表着水。樵,即樵夫,樵夫依山林为业,代表着山。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代表仁德,水属于智慧。因此仁德与智慧都融会到山水画中。
山水中有天地,但山水画中的人物多作为点景出现,深深地栖居和藏身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智慧所在。这种隐而不彰,绝对不会像拿破仑踏过阿尔卑斯山时,马头高扬,右手高举,作征服山水之状。在中国山水画中,人物归属山水,是山水中的一介生灵而已。天、地、人,三者共在,神在哪里呢?神是山水背后的自然神性,山水中的仁德和智慧。天、地、人、神共居的世界便是中国山水画所承载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