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艺术的担负及美令人远

当代艺术的担负及美令人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要追问一下,艺术对于人类当代生活到底有何特殊价值?高于生活的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落脚点依旧是现实生活。这是艺术需要反思的。相反,在中国古人的审美范畴里,重口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尤其是中国文人艺术,无论诗词还是书画,都是在渐次递进,渐入佳境的修为中,体会幽微平淡之美。

当代艺术的担负及美令人远

问:艺术以各种形式出现,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等无处不在。但对于艺术,人们可能“日用而不知”,或赏心悦目后,便不了了之。在此,要追问一下,艺术对于人类当代生活到底有何特殊价值?

答:当代对人们日常生活、精神状况影响比较大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商业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资本已由国内资本转为国际资本,所有一切价值都化约为货币,即使无价之物,也难逃资本的换算。如一幅作品本身没有标价,但要换算为大家所信服的等价货币,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种价值的化约会把人文主义、生态主义的美好事物与价值破坏殆尽。

二是数量化。用数据计量、规划所有的一切,这是理性主义工具理性臻于极致的结果。所有之物都被计量化,是很可怕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他们让一部分犹太人活着,以充作劳动力,有利用价值,计算每个人的劳动产出量;屠杀方式,经过计量,舍弃高成本的子弹,而选用毒气;死后,剥取人皮造皮鞋,充分计量利用。这种极端的计量是极其可怕的。现代科技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每个人化约为一串数字,类于节日被化约为数字,“五一”“十一”甚至是购物节“双十一”“六一八”等,古代节庆的仪式感正逐步消亡。

三是虚拟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虚拟空间中得到安慰,实现梦想。虚拟游戏让现实愿望在虚拟中实现,如在现实中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但在虚拟游戏中却是亿万富翁;在现实中性格懦弱,但在虚拟游戏里杀人无数,勇猛无比。甚至,人不用到达现场,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所闻所见的逼真性,各种感官知觉被极度放大和刺激。面对网络世界或智能虚拟世界,虽然艺术创造也是虚拟空间,但艺术最大的特点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落脚点依旧是现实生活。所以伟大的艺术一定会让人重新观照脚下的土地,观照真实的世界;而虚拟空间会让人逃避现实,沉浸在完全遮蔽的虚幻世界。加之,虚拟世界被垄断或控制后,世界变得虚虚实实,难以分清。

试想一下,当人工智能发展到巨脑地步,人类就会成为一堆数字代码。人类完全有可能被虚拟世界控制,此时,智能技术或虚拟技术便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人类该何去何从?这是艺术需要反思的。对此种种,艺术有疗愈功能,也有批判价值。当代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曾有一作品,表演6小时静坐,允许观众以玫瑰蜂蜜或剪刀、匕首,甚至装有子弹的手枪,对其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此过程中她毫无抵抗,纹丝不动。观众有人剪碎了她的衣服,有人在她身上划出伤口,甚至有人拿起了枪,对准她的脑袋。她充满恐惧的眼里,涌满了泪水……无疑,这个作品对人性的批判是深刻的,也是痛切的。

问:当所有一切被物质化、平均化,一切都可以复制和交易,这样的世界对人的感知能力有哪些损害,是否会让情感变得冰冷、麻木?

答:人的感官知觉变得平均化、钝化。人的眼、耳、鼻、舌、身本就有着灵敏的感受能力,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刺激下,人的感官被过度征用,敏锐性降低,从而钝化麻木。

以味觉为例。在各类广告的视觉说服下,人间烟火,形形色色的饮食挑逗着人们的胃口。辛辣重油,香料繁多。在重口味的刺激下,人的味觉被持续浸泡在五味杂陈的浓香里,不可自拔,进而消磨了人的味觉对清淡口味的微妙敏感。在听觉上,当下的夜生活娱乐,酒吧、重金属音乐等也极大地刺激着人的感官,莺歌燕舞、雷鸣电闪、彻夜狂欢,人的听觉感官敏锐性逐渐被消耗,变得钝化。此外,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将所有感官归于平均化。情节牵强、结构错乱甚至陈陈相因的商业电影;盲目跟风的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算计着人的感官,使其审美变成流水线生产的平均化文化工业产品。相反,在中国古人的审美范畴里,重口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清水才华,淡而有味,才是不俗的品位。尤其是中国文人艺术,无论诗词还是书画,都是在渐次递进,渐入佳境的修为中,体会幽微平淡之美。

问:这种平均化是否是为了靠近普通大众,让每个人都能理解作品呢?

答:虽然平均化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走俏市场,甚至受人追捧。但是,平均化会导致每个人的感官趋于雷同,人的个性泯灭殆尽。同样,平均化也对情感世界造成伤害。当所有一切被兑换成物,既有商业世界可购买的物,也有被技术操控和设计生产的物。在被完全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与人、人与心灵以及人与自然的情感变得单一、平板,甚至冷漠无情。人类本真的情感是滋润的、温柔的、曲折的或雄浑的、豪迈的,但在物质世界的碾压下,日渐干瘪冷漠。同一性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而差异性是先锋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哲学家阿多诺力主先锋艺术,他说“艺术只有作为社会抵抗形式才是有意义的”,抵抗什么呢?抵抗社会的同一性。

问:面对个性化的消失、情感的冷漠,艺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能否抵制诱惑或修复情感的缺失?

答:感官的钝化,情感的冷漠,导致人们从感官到情感再到智慧,都被紧紧束缚。然而,艺术正是打破这种困扰与束缚的一剂良方,通过艺术欣赏或者创作,可以恢复和丰富人的感官;可以对情感的各个层次、面向、转折进行探索,可以收获智慧洞见,从而使人类葆有最丰富的人性世界。

不同品类艺术还为人们搭建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多样方式。文字抽象而涵融广大,文学世界可以复活人类生存的诸多经验,同样,视觉艺术形象而生动、听觉艺术抽象而细腻,以身体作为媒介的舞蹈艺术综合而亲切,都是人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多姿多彩的途径,故而,艺术最大限度地突破着人类为自己设置的障碍,打开了接通世界的诸多通道。

问:李泽厚先生提到,21世纪心理学美学会成为两大显学。很多人会很疑惑,心理学在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及技术主义的冲击下该如何发挥作用?

答:李泽厚先生提及人类的“精神危机”,进入现代文明后,人与自然开始剥离,人们远离乡村,涌入钢铁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人与父母的原生感情变得淡化。可从两方面分析剥离和疏远的原因。其一,人处在商业社会的诱惑和压力下,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从而脱离原生家庭,走出故土。其二,科技构架的游戏空间和虚拟世界,致使人们沉浸其中,甚至乐不思蜀、无法自拔,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渐行渐远。人们如同囚徒,很难再与土地、花朵等自然生命亲密接触。

两种脱离最终导致人与本真情感世界的断裂,久而久之,积忧成疾,像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等日渐增多。因而,应对心理问题,心理学越来越受人关注。但心理学治标不治本,很难根除心理隐患。

问:既然心理学不是长久之计,美学又是如何解决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的?

答:艺术审美归还人更本真、完美、和谐的心灵和人格。虽然艺术治疗较为常见,但这是在人的精神出问题后的方式。归根到底,将来,艺术审美不是以治疗为目的,而是在于以艺术熏习健康人格。

一个人感官的敏锐,情感的滋润,创造力的迸发,以及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顺畅,皆可在艺术中充分体现。所以,对每一个健康人来讲,通过艺术涵养心灵、培养健康人格是绝好的门径。通过艺术,我认为每个人应该涵育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生命底色。通过五个方面的培养,便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这也是我关于儿童美育的主要观点。[1]

问:当代高新科技大潮势不可挡,对艺术创造有怎样的影响?

当代新媒体艺术,已经把声光化电等很多科技手段运用进来,实现综合性、观念性与交互性等目标,出现了许多耳目一新的作品。可以预测,未来艺术中很大一部分会是科技艺术,如人工智能艺术、生物艺术、纳米艺术、虚拟艺术等,将会大大刷新传统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视野,给未来艺术家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因此现在世界一流大学艺术学院都在致力于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前沿人才培养,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融科技与艺术为一炉,以专业兴趣,组合卓越的前沿研究团队,目前已在生物穿戴打印、纳米花朵艺术、4D材料技术方面,做出了世界领先的科技艺术成果。我想未来科技艺术会有几个特征:其一,无界性,各种材料的边界,国家、民族、文化的边界,艺术家与观众的边界,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生物与非生物的边界等,都会被打破。其二,关系性,看似无关的材料、人群乃至观念,都可以建立起联系,艺术的交互性会大大增强,艺术创作的行动与过程,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与观众、多元复杂的人群,会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建立联系,体验艺术创造的民主性与亲密感。其三,算法性,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真似幻的艺术体验、激动人心的创造过程背后,其实都有着科技宰制的同一性逻辑,也就是“算法逻辑”,一切都可以化约为坚硬、冰冷的“算法”,这是现代工具理性导致的可怕结果。

问:艺术对于现代科技的负面性,有怎样的作为?(www.xing528.com)

答:在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科技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意识形态。人在生活或工作中,一旦与现代科技设定标准不符,便会被排斥,被治疗,被称为“病人”,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例证比比皆是。科学家为人类的健康发明了各种仪器设备,检查身体时,仪器设备齐上阵,最终人的健康状况全凭仪器设备的数据判断,这就是科技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科技的逻辑在筹划、改变、规划人的生活和生命时,必将给人类生活带来摧枯拉朽、翻天覆地的改变。海德格尔在谈论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时,认为艺术是生活本身的一个更基础性方面,艺术为科学奠基。虽然海德格尔的时代还未出现人工智能以及被人工智能所创造的“新人”,但海德格尔谈到,艺术更本真地保留、贴近、开启着人类生存的真理世界和意义世界。所以海德格尔在讲到艺术与真理关系时,并没有借助反映论和模仿论,他认为艺术敞开与澄明真理;真理借助艺术现身。

人作为此在,如果要想在世界上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并非各自为安,而是要建立多个维度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神性世界的关系等,从而构成天、地、人、神共在的世界。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在天、地、人、神的和谐共在世界,作为世界看护者的人才能与存在相遇,这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彰显,所以海德格尔分析凡·高的一双农鞋时(图1.7),真理于其中现身得极其动人:“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者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革的鞋面上带着泥土的湿润与肥沃。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2]在鞋口里面,能感觉到破落惨淡,像一个农夫在冬天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由于贫寒和死亡带来的战栗,但又粘着泥土的芬芳,及对丰收期待的幸福感。“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3]在那双农鞋里,天与地横亘其中,天是澄明的,大地是掩蔽的,人性与神性在其间闪耀,天、地、人、神诗意共居。

图1.7:《农鞋》

文森特·凡·高
38.1×45.3cm
布面油画
1886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人在面对这双农鞋开启的真理世界时,意义便是自足的、丰盈的,而艺术恰恰持存着这样的真理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诗与绘画等各类丰富多彩的伟大艺术,牵连着人类存在的、意义丰盈的、本源的生活世界。唯有这样的生活世界,才能产生科学与技术,不然科学与技术无从生发。科学与技术是次生的,艺术才是原生的,是土壤。哲学家借助艺术来反思技术时代之问题。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还没有完全以“新人”为主,“新人”与人的关系,“新人” 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新人”与神的关系等,或许未来无法预测。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科技已造成人生意义的匮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开始疏离。

问:艺术是怎样打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性之间的疏离与隔阂的?

答:我想,通过艺术,重新建立沟通与对话是最重要的。我这里侧重讲一下艺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沟通中的意义。《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主要针对音乐的阐发,在讲到音乐的功能时,其并没有从音乐本身以及专业角度分析音乐的形式,而是从知情意的角度出发,阐述音乐如何有助知识的获得,情感、意志、道德感的培养等;并指出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之道以及展开良好沟通、合作,双方产生对话,这是艺术要达到的沟通功能。

比如,对于聋哑人,绘画或舞蹈艺术便可成为他们与世界交流和沟通的方便途径。人类生成了复杂的文化群落,语言不通、文化迥异,但艺术所构建的对话机制,可以跨越阶层之分、种族之别,搭建文明交流的桥梁。又如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尽管意识形态和利益权衡等让各区域局势紧张,但全世界都在为抗击疫情祈福。如世界顶级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卡雷拉斯用歌声为抗击疫情加油,那种为全人类命运祈福的歌声是非常感人的。再如谭盾指挥演奏的《武汉十二锣》(图1.8),在“云端”由十个国家的艺术家,通过5G技术同步呈现。此时,艺术家们的语言不能互通,但艺术是互通的,从而有了共情与共识。艺术之所以能跨越隔阂,是因为艺术在感官和情感上都最接近人本身,人同此心,心同此“美”。

图1.8:《武汉十二锣》

谭盾
纽约、上海、武汉三地5G在线
支持中国抗疫
2020年

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性最为明显,作品带有强烈敞开性,不再局限于博物馆或美术馆等闭塞空间,作品的形式已不再是凝视静观。凝视静观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审美标准,公共艺术刺激观者参与作品的完成过程,具有极高的交互性。艺术家改造社区便是一个例证。艺术家利用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根据当地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创造公共艺术作品对社区加以改造,让原本肮脏、混乱的社区变得清洁和美。公共艺术家叶蕾蕾,从1986年开始对美国北费城的黑人贫民区进行改造,前后整整花了18年的时间。她采用艺术、教育和园林建设的方式,改变了二十多条街区,将一个曾经肮脏、毒品泛滥甚至被人遗忘的地方,变为全国知名、美丽、生机勃勃且充满希望的社区,使得上万社区居民受益。

艺术是多样的,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媒材限制,但艺术的开放性足以使其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艺术创造是生命活力的一种形式,可以生动培养参与、合作和对话精神。例如儿童戏剧教育,不仅让儿童在戏剧中体验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感与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欣喜、满足感等,同时,让孩子在戏剧中扮演角色,考虑合作分工,从而培养儿童的参与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共情能力。又如音乐合唱,让每个人既在各自的声部各美其美,又能在整体曲调中美美与共,合作协调精神极为重要。有研究指出,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合唱团发展状况,直接和那个地区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相关联,合唱团越活跃的地方,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就成正比例增强,因为合唱培养了现代民主的参与、合作精神。

问:艺术如此有意思,但对普通人来说,究竟如何实现艺术创造呢?

答:艺术创造,就高而言,可以创造全新的人格、生命;就低而言,可以创造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和快乐。创造是怎么实现的呢?是和自然对话,和传统技术对话,和自己心灵对话,在对话争执中慢慢取得圆融、和谐。不要局限于只把专业的艺术创造称之为创造,其实创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做一顿美食,插一瓶花枝,喝一杯好酒、一杯茶等,体味到了前所未有过的美好经验,都是一种创造。

就在此刻,在云南大学东二院家属区的小院里,我的窗外,红砖墙之间有一棵杏花树,明亮如雪,生机勃然,在灰扑扑的调子里开得那么绚烂,那么美好,这是极打动人的。此景此境,由景入境,你细细欣赏她,从而兴发感动,暗生情愫,产生未曾有过的经验,这便是一种创造。

做一道好菜也是生活美学的创造。比如炒腊肉,本来是可以用干辣椒来炒,但是腊肉已经是偏干的食材,所以不宜再干。用黄宾虹绘画的道理,既要干裂秋风,也要润含春雨,干湿搭配得当。那么,把腊肉配炒莴笋,就适宜了,因为莴笋有足够的水分。或用腊肉炒青椒,腊肉的颜色是红润的,青椒绿油油的,橙红色与青绿色搭配,色好味美。下锅翻炒的火候,也至关重要。临近出锅时需放一点水,收一下汁,让绿色更润。正如中国画画完后要喷一点水,或用毛笔蘸水,收拢整个画面,让画面更完整。显然,炒菜同样是一种美的创造。

【注释】

[1]王新:《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

[2][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8-19页。

[3][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8-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