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的祖父跟父亲都做过官,年少时,刘家把家安在了洛阳,那时候司马炎还没当上太子,刘家这一搬家,就搬到了司马炎家旁边,两家成了邻居,小刘弘成了司马炎的同学。等司马炎发达了,刘弘因这层关系,做了太子的近臣。刘弘的仕途还是很顺利的,年少时有邻居帮忙,到朝中当官还得到张华的赏识,等到司马衷时代,刘弘已经被封为宣城公。司马歆出兵讨伐张昌,可以说一场胜仗没打,刘弘的分队战绩要好得多了,不仅打了几场胜仗,还收复了点失地。等司马歆一死,刘弘便被封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刘弘上任后,南蛮长史陶侃得到重用,为大都护。
陶侃,字士行,江西人。陶渊明正是他的曾孙。陶侃出身寒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的日子过得清贫而艰苦。但是陶侃的母亲湛氏却有一些见识,她努力工作,没日没夜地织布,换来钱让陶侃去增长见识。
有一次,鄱阳的孝廉范逵到陶家串门,范逵事先也没有打招呼,陶家的日子本来就紧巴巴的,现在仓促之间连招待范逵吃顿饭的钱都没有。湛氏就将自己的长头发剪掉,让儿子去卖钱,这才凑够了钱招待远来的客人。一桌子菜,有酒有肉,范逵吃得很开心,觉得陶家真是热情好客。吃完饭,陶侃亲自送范逵出门,竟然送了一百多里。范逵深受感动,以没见过对人这么真诚的人,就问陶侃想不想当官。陶侃自然是想,但是他出身寒门,在重视出身的晋朝,哪里有步入仕途的门道,陶家那么穷,什么富裕的亲戚都没有,怎么当官?范逵等到了庐江,找到太守张夔,把陶侃大大夸奖了一番,张夔听罢,就举荐陶侃做了督邮。
陶侃果然有才学,不久就升为主簿。为了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陶侃在大雪之夜,亲自去百里之外的地方请大夫给张夔的夫人看病,其实这个事情本不需要陶侃去的,但是因为天寒地冻,没人愿意动弹。陶侃这么讲义气,作为回报,张夔就推荐陶侃为孝廉,这才算是陶侃跻身仕途的第一个政治资本。
陶侃兴致勃勃来到洛阳,可是总是不受人待见。陶侃知道张华不待见自己,却不灰心,没事就去找张华,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时间长了,张华终于肯见陶侃了,还推荐他当郎中。
按说郎中也算是一个好开端,但是陶侃却成了孙秀的舍人。孙秀虽然被封为伏波将军,却是东吴的宗室,亡国之君的亲戚,在晋朝根本就说不上什么话,也没人愿意理他,谁都以跟着孙秀干事为羞耻。舍人这个“肥差”,就成了陶侃的,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陶侃出身寒门,只能挑别人剩下的。(www.xing528.com)
陶侃在洛阳待了五六年后,到了武冈做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后来陶侃做了武昌太守,上任那几年,刚好赶上闹饥荒,吃不饱饭的人多成了劫匪,陶侃让人伪装成商船引劫匪上钩,处死了数十人,从此水陆肃清。
在武昌的日子,大体上是比较清闲的,闲得发慌,陶侃就在家里搬砖,清早起来,将几百块砖从屋里搬到屋外,等到晚上,再把砖从屋外搬到屋里。这是因为陶侃担心过于安逸的生活会损伤自己的目标跟体力,他勤政不敢松懈,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多年的目标。
刘弘的重用是陶侃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太安二年(303),这一年陶侃已经45岁了,在即将知天命的年龄,陶侃终于迎来了这样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他的才学得到发挥,连战连胜,第二年秋天,折腾晋朝多年的张昌之乱总算是得到平息。
陶侃果然如他所愿,立功受奖。刘弘在南方劝课农桑,宽刑省赋,被流民折腾得够呛的地方在刘弘的手里,终于每年都有所积蓄。刘弘真是一个爱民的好官,半夜听见外面打更人的叹息声,要是别人,根本就不往心里去,但是刘弘竟然半夜披衣而起,仔细询问怎么回事儿。原来打更的老人年过六十,身边没有一男半女,日子过得孤苦无依,刘弘听了,很是难过,还送老人韦袍复帽。
对于陶侃,刘弘也是极力鼓励,用他自己当年做羊祜参军时候的遭遇鼓励陶侃。陶侃在荆州干了十多年,将荆州地区经营得有声有色,也因此成名,后来,他还为晋国立了大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