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十二月,司马炎办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下诏让他那有着“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辅政大权的弟弟齐王攸回自己的藩国休息,收回了交给司马攸的权力。
齐王攸的优秀表现在诸多方面,他不仅人好,字还写得漂亮,随便一写就是字帖,真可谓是字如其人。如果齐王攸只是一个优秀的弟弟,事情就简单多了,偏偏史书上给他的优秀找了一个参考系——司马炎,说他“才望出武帝之右”。这下麻烦了,优秀本身不是罪过,但比皇帝优秀那就是大罪。
刚刚登基的司马炎还是重用了自己的这个兄弟,没有因为往日的冤仇忌恨司马攸。再者,想起曹丕几个兄弟的命运,司马昭生前心里真是惶恐,就反复叮咛当哥哥的司马炎要多多照顾自己的弟弟。现在毕竟父亲尸骨未寒,司马炎自然不能拿自己兄弟开刀。
司马攸真的是一个好王爷。他家中的吃穿用度都是国库掏钱,司马攸觉得这样不太合适,毕竟当个王爷年收入是很可观的,就上表说请求用自己食邑养活一家人,司马炎当然不许,司马攸就前后上了十多次表,司马炎还是不允许。在朝中总统军事的司马攸并没有居住到自己的封地去,但是他对封地的臣民都很挂心,遇见有水旱灾害,还能体恤民情,对老百姓多加赈济。
之后司马攸官至骠骑将军,政策的变化使得骠骑将军不再具有领兵的权力,竟然有数千士兵因为日复一日地被司马攸的德行感化,不愿意离开齐王回家种地。京兆尹只好给司马炎写了一封信,表示他很为难,硬裁兵怕不适合,不裁兵又违抗圣旨。司马炎便下旨说既然士兵不愿意离开,那就继续留在齐王身边。
可以说司马炎、司马攸这对兄弟的确是有过一段“蜜月期”,当哥哥的也交给弟弟不少的权力,对他也很照顾。咸宁二年(276)是二人关系的转折点。这一年,司马炎病了,皇帝一生病,一个重大问题总是会冒出来:谁来当皇帝的接班人。满朝大臣想到智商不高的太子司马衷,真的是太不放心了。(www.xing528.com)
皇帝病重,太子羸弱,齐王优秀,更重要的是,司马昭在世的时候,就有立司马攸当接班人的想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臣的态度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
害怕齐王继位的人选择向武帝进谗言。中书监荀勖瞅准时机,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暗示武帝一旦驾崩,太子司马衷即便是能坐上皇帝宝座,也根本坐不牢。司马炎不解,荀勖解释说:“现在臣子的心不在陛下您身上,也不在太子那里,而是全部寄托在齐王那里。”
这提醒司马炎,即便是司马攸没有非分之想,谁能保证支持他的大臣不蠢蠢欲动。齐王深得民心,一旦大臣集体拥护,事情就变得不可控起来。于是就有了太康三年(282)司马炎那道解除司马攸权力的圣旨。
司马攸是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是被人在背后捅了一刀,“愤怨发疾”,心里不舒服病倒了,他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请求去给死去的父母守陵,但是司马炎的态度很坚决,不许。对司马攸生病的消息,司马炎也是半信半疑,就派御医去探视。看病的御医也知道齐王现在不得势,就汇报说齐王是在装病。司马攸得不到好的治疗,病情加重,而司马炎又不断催促他早日启程。司马攸一贯很重视个人仪表,虽然病得不轻,还非要硬撑。司马攸一路颠簸受苦,很快就吐血死掉了,时年36年。
司马攸死了,晋室缺少了一根顶梁柱,他的死去,不仅仅是武帝要给自己的儿子铲除对手,还是司马炎对晋朝权力架构的一次调整,意在强化皇权。而司马炎的另一项手段,便是任用外戚杨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