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元四年(263),蜀国灭亡,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久,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过了两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自此形成晋、吴对峙的格局,要不要出兵吴国成为晋不得不首先考虑的问题。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就远远超过蜀、吴,魏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人口众多,魏国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3/7,蜀、吴总计才占4/7。魏景元四年(263),蜀国灭亡后,魏的实力大大增强,而且在军事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占领成都之后,魏国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东吴。司马炎在内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打算出兵东吴,完成统一大业。
此时的吴国却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所作所为已经使东吴自身失去了战斗力。他的残暴使大臣们心惊胆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身首异处,哪还有心思抵御外敌,他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使大臣们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他也成了孤家寡人。因此,大臣们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经过几年的伐吴准备,到咸宁二年(276),晋灭吴的准备已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提出伐吴方针。具体方案是:从多方牵制徐州、扬州的兵力,然后集中夺取夏口以西地区,进而顺流而下,攻陷建业。这个计划发扬了晋军水军的优势,并利用水系特征,直捣吴军后方,达到了速战速决的目的。
但由于太尉贾充等的反对,加之北方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直到咸宁四年(278)十一月,此时羊祜已死,但他临死之前推荐杜预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武帝才听从了他的意见,发兵二十万,大举伐吴。(www.xing528.com)
杜预,字元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晋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历任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灭吴后,他研习经典、博学多闻,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
孙吴感到晋军的威胁,深知不能完全依靠长江天险,大臣们向孙皓建议,在政治上“省息百役,罢去苛扰”,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安抚民情,“养民丰财”;在军事上,加强建平、西陵的防守。因为这两处晋军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加强这里的防务就是切断了晋军顺流而下的路径。
一些证据也证明了东吴大臣的远见卓识,晋泰始八年(272),建平太守吾彦发现有大量碎木从上游顺流而下,他知道这是王濬在巴蜀造战船。于是他上书孙皓,请求增强建平守备,但是孙皓没有理他。晋泰始十年(274),陆抗又上疏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但孙皓仍是不相信晋军会打败东吴,他只相信长江天险,认为东吴占据地利,晋军很难攻破。如此他当然也就不会进行积极的战争准备,还是老样子,不修内政,荒淫无度,这样的君主怎能不灭亡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