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死后被尊为魏明帝,这个“明”字,真是意味深长。
史籍记载,曹叡小时候因为聪慧,很得他的祖父曹操钟爱,即位后,他一方面继续笼络世家大族,争取他们的支持拥护,以钟题为太傅,华鞍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陈矫为尚书令、司空,等等。另一方面,曹叡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曹丕临终时指定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但曹叡即位后,却令曹真出镇关中,曹休出镇淮南,司马懿出屯宛。
曹叡还是一位关心政务,重视吏治的君主。他曾亲至尚书台处理文书政事,检察政务,要求官吏勤于职守。
曹叡认为官吏应做到先公而后私,身为帝王,早期的曹叡尚能听人纳谏,对民间疾苦亦颇多关心。
曹叡本有机会成为一代明主,却因为敌人力量的消退,变得志得意满、懈怠政务、沉迷享乐。
青龙三年(235)是一个关键的年份,这一年诸葛亮病故,魏蜀边境一改过去多年的剑拔弩张之势,明帝曹叡因此舒心不少。也是在这一年,控弦十余万骑的鲜卑首领轲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杀,失去首领的鲜卑各族,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就这样,魏国的北部疆域亦得到安定。还是在这一年,得益于父祖遗留的良好基础,加上曹叡本人之前又多勤政,魏国国内的政治尚可称安稳。内忧外患均得以安定,高枕无忧的明帝曹叡暴露出内心中的骄奢淫逸。(www.xing528.com)
连年征战使得曹魏国库空虚,财政开支严重告急,曹叡却不顾这些,想要在洛阳、许昌两地建宫殿。他从民间选拔众多美女入宫,日夜在宫中作乐。
天下未定,就被眼前一时的安宁麻痹了神经,贪图淫欲,明帝可真“不明”,由此激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
两年之后,魏景初元年(237),爆发了辽东公孙渊谋反事件。一年后,魏景初二年(238)春正月,魏明帝派司马懿统领四万大军远征辽东。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曹魏大军于夏六月到达辽东前线。公孙渊派遣部将卑衍、杨祚率军屯于大辽水与辽水汇合处的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抵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深谙用兵之道,拒绝了部下立即进攻的建言,他认为敌人坚壁据守,意在使用消耗战术妄图拖垮我军。另一方面,襄平此时城防空虚,于是,司马懿派出疑兵,多张旗帜,假意向南进攻,诱导卑衍率精锐部队追赶。司马懿则亲自引主力北渡辽水,直扑襄平。时值雨季,辽东大雨不止,太子河水暴涨,地面上水深三尺,数万军人在秋雨中激战。公孙渊踌躇满志,极度自信,以为天降大雨是天助辽东,魏军苦不堪言自然败退,然而司马懿智谋非常,借助水利,令船自辽河口直驶襄平城下,运送兵员辎重,补充了三军兵员、武器与粮草。
待到雨季过去,魏军紧缩了对襄平的包围,并造土山,挖地道,昼夜攻城,矢石如雨。襄平城被困一月有余,既无粮草,又无外援,人自相食,死者不计其数,俨然一座死城。眼看胜利无望的杨祚等首先投降,使公孙渊陷入了危亡的境地。此时的公孙渊请司马懿解围退兵,他出城“面缚”请罪,以图来日反叛。司马懿斩掉来使,予以拒绝。公孙渊只好再派侍中卫演前去,提出送自己的儿子为人质。司马懿口气强硬地对卫演说:“只有降与死可供选择。既然公孙渊不肯面缚投降,当然也不用送子为质,只有死路一条!”
数日之后,襄平城被魏军一举攻破,公孙渊父子也被魏军斩杀。攻克辽东后,公孙氏原统治的带方、乐浪、玄菟等郡均向魏国投降,辽东六郡自此列入曹魏版图,司马懿征辽东大获全胜。公孙氏在辽东苦心经营了五十年的割据统治,被司马懿收归曹魏,此事也宣告了曹魏对北方的统一。明帝曹叡尽管沉迷享乐,但魏国毕竟初建,根基尚稳,又有重臣辅佐,其虽有“不明”,还不至于让国内危机四伏。此后的曹氏君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