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英语在我国受到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但在今天,它又受到了最为严厉的质疑。在各种媒体上,在我们的身边,你都能看到或听到那种咬牙切齿的非议之声。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水平考试、职称考试、招聘考试等。在社会舆论的重重压力之下,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两校继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之后,宣布取消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获取学位的必要条件的规定。而种种迹象表明,职称外语考试也将面临变局。
毫无疑问,中国要融入世界潮流,要参与世界事务,必须迅速而尽可能多地掌握英语。这不是靠什么人的意见、指示和命令所能奏效的,那种紧迫感的产生,正是来源于人们求生的本能。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正在把非英语语言的发展空间压缩至历史最小点,即使像法国这样从来不买英语老账的国家,也作出了机场的空中调度全部使用英语的决定。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互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你要和这些玩意儿打交道,就得懂英语。以前,教会的通用语是拉丁语,医药的通用语是德语,联合国起草文件用的是法语……好像没有人感到不合适而一定要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取而代之。我们对于英语地位的认同,并不意味着轻视和放弃民族语言。有些人一定要把学习英语和捍卫民族文化对立起来,恐怕是反应过度了。
现在的问题是,英语水平和人们的实际利益紧密相关,这就必然会引起争议。但众所周知,一种东西如果不和人们的利益相关联,一定被人漠视。如果说各种外语水平考试和准入门槛的取消,反而能激发国人学习外语的热情,谁会相信?所以,我以为,为中国的长久发展计,为刺激国人学习外语的热情计,以考促学不失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手段。至于牵涉职称就业等问题,从本质上说,这和外语学习无关。当年钱锺书数学只考了十几分,清华照样录取他;陈寅恪缺少文凭,一流大学照样礼遇他;梁漱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北大照样敬若上宾……关键是我们的人才观是否正确,是否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板子不应打在英语水平考试等上面。退一步说,如果外语职称考试真的成为扼制人才的瓶颈,我们完全有恰当的方法予以解决。(www.xing528.com)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市民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城市品质,其中,市民对于外语的吸收、消化的态度,直接显示这座城市的开放程度。因此,在批判英语帝国主义的国际会议上也得用英语的现实状况下,我们没有理由弱化英语学习,从而让人产生学习英语是一种累赘、罪过的幻觉。
■20世纪30年代石库门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